了浓密的烟雾。
伦敦居民广泛使用煤炭作为家庭取暖和烹饪的燃料,这进一步加剧了空气污染。
伦敦雾是棕黄色的、橙黄色的,有着刺鼻的烟味或硫黄味,常常比乡间的雾要干燥,当雾浓时会产生窒息感。
太阳升起时并不消散,而是常常变得更浓。
最浓稠的伦敦雾常常发生在午间或下午——比如今天。
这些浓雾浓稠、昏黄、无所不在,形黄绿色的浓似豌豆汤似的“伦敦特色”,覆盖在整个伦敦上空。
迄今为止,许多人英联邦民众认为煤烟有益,或认为煤烟无害,绝大多数人对煤烟更是漠不关心。许多人喜欢雾的那种不停变幻着的华丽景象,他们发现浓雾能为伦敦的景色与建筑物平添一缕神秘与迷人的感觉。
伦敦雾造成的那种烟雾迷蒙、朦胧迷幻、若隐若现的场景强烈地吸引着各种文学家和艺术家。
现在的人普遍认为——瘴气才是污染物,是致病之源,煤烟则是很有价值的解药,可以对抗瘴气,缓解瘴气的危害。
人们普遍相信煤烟不仅无害,还有些积极作用,如可以防止肉类的腐败。
由于煤烟中包含的酸和碳是一种强消毒剂,因此烟不仅不是污染,而且能帮助预防疾病,甚至有治病作用。
外科医生就建议肺痨病人应该吸入煤烟或其他化学物质,用以遏制病情发展。
今年的伦敦市市长声称——在大工厂的烟囱竖起来后,原来在泰晤士河湿地盛行的疟疾,就不再侵袭生活在周边的居民了。
这些都导致伦敦雾在这个年代臻于极致。
政府和上流社会人士认为烟雾问题不在于煤烟本身,而是隐藏在背后的道德问题,是烟雾导致下层阶级道德败坏、犯罪甚至社会动荡的问题。
比如浓稠的烟雾为犯罪、不道德、匪徒活动提供了理想的环境;烟雾降低生命力和意志,诱使工人大众寻求外在的刺激,寻求力比多的宣泄;烟雾使人更容易失去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,更容易受酒精的诱惑。
很多著名小说作者更是把雾作为营造伦敦阴暗形象的元素。
尽管这时正值大英联邦帝国最后的繁荣时期,但社会贫富差距悬殊,犯罪猖獗,白天可能遭遇抢劫,甚至绑架事件也屡见不鲜。
表面上的繁荣昌盛难掩社会秩序的混乱,这是一个人心堕落的时代。
伦敦雾不仅使人们的鼻腔和口腔难受,而且刺激眼睛。
但是这些对于拥有超强体质、自愈和毒抗天赋的亨利来讲,都是小意思。
亨利把漫天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