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魏国则在梁国和大夏的边境陈兵,名为庇护梁国,实际在打什么主意,人尽皆知。
长安的百姓都在传,大夏和魏国,怕是不久之后,就要开战了。
朝中对此分为三派,以左相为首的官员,认为两大王朝一旦刀兵相见,必然会让两国生灵涂炭,大夏的国力不如魏国,再加上梁国的缓冲,大夏的损失更大,朝廷应该尽量避免战争的发生。
而以右相为首的官员认为,大夏和魏国早晚会有一战,朝廷应该早做准备,尽力扩充军备,必要时机,可以主动出手,以抢占先机。
主和主战,都有道理,还有一部分官员,谁也不占,暂时保持着中立。
李诺这几个月,一直忙于女皇的事情,完全不知道这些。
原来年初他刚刚离开,梁国使团,就又发生了几件命案。
这几件未破的命案,直接成为了梁国倒向魏国的导火索。
倘若李诺再晚走几天,这件事情可能就不会发生。
但转念一想,他若是晚走几天,这几件案子,恐怕也会晚发生几天。
他总觉得,这次出使,仿佛是有人故意支走他一样。
他的名字是右相加上去的,难道这一切的背后,都是右相?
理论上说,这不太可能,李诺已经有了浩然之气,而且仅仅是第一境,他对浩然之气十分了解。
难以想象,第五境的浩然之气,需要有多么强大的信念,怎么可能做出叛国之事。
毫不夸张的说,就算是陛下背叛大夏,儒家第五境的左右二相都不可能背叛大夏。
李诺摇了摇头,不再想这些事情。
在赵国,他背后有女皇,一个人就能呼风唤雨。
在大夏,他可没有这么深的背景,这些国家大事,自有那些朝中巨擘考虑。
回家之后,他先和伊人一起,去宋家拜访了一下宋老夫人。
在宋府陪老夫人吃了一顿饭,本来想找宋瑜聊两句,但却得知,他已经进入军中了。
两次科举,宋瑜都是连第一场科举都没过,李诺走后不久,他就被大伯安排到军中历练了。
他出身将门,通过军中的选拔不难,当不了文官,还可以做武官。
恰逢大夏外部环境几百年来最差,从军虽然危险,但机遇同样几百年难逢,据说许多将门和世家子弟,都已经主动入伍了。
离开宋家,去大理寺见父亲之前,李诺顺道去了一趟淳王府。
淳王对他们的好,比女皇有过之无不及,回长安的第一时间,自然也要去拜访他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