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。
刘静连帝位都可以放弃,自己吃了那么大一个亏,丢了平原,换取的赵王爵位似乎更亏?
“大王,相国来了。”
一名新阉割不久才上任的宫人在殿门处开口,袁尚起身出迎,在走廊处对着审配拱手:“相国。”
“大王礼重了。”
审配立在原地长拜,袁尚赶紧给随审配而来的侍中李孚摆手,李孚当即上前搀扶审配。
审配甩袖推开李孚,站直身子对袁尚说:“大王是河北之主,岂可一战而丧气?”
“孤受教了。”
袁尚敛容,转身就回偏殿,端坐主位后,殿门处宫人才高唱:“宣丞相、及侍中李孚进殿~!”
审配这才迈步越过门槛儿,引着李孚入内,李孚则端着一盘公文呈送到袁尚案前。很快审配落座,就说:“太子出奔,必有内情。”
“孤也是如此推论,江东将要生乱。”
袁尚伸手拿一份公文随意阅览,哪怕江东不乱,随着刘静出奔,也将引爆一场动乱。
不管是皇帝刘馥借机清洗,还是刘馥彻底被软禁夺权,都是不小的冲突。
刘馥出身宗室,是沛国四姓之一,本身贤名广泛传播,是典型的名士,动荡之际他当天子继承汉统,也是一种最优解。
可即便是刘馥这样的贤明名士、干吏继承帝位,可深层次的矛盾还是无法化解。
这种矛盾渊源比较长,大致可以追溯到王莽篡汉,是一种民间舆论的诉求体现,那就是让贤明之士来治国。
昔年的大贤良师张角,本身就有社会各方面的诉求因素在,才用了‘大贤良师’这个称号。
这个诉求体现在官吏、士人群体,最终目的就是贤良名士、大儒们治国……圣天子不问世事,一切交给清正、率直的名士们来执政,那自然国安民乐,上下丰足。
而现在刘馥这个满足各种要求,合法性远超王莽的新天子,也遭遇了这种权力争夺的漩涡。
也可能是前线战事失利,关中太过于恐怖,才让江东各方面阵脚大乱,失了方寸。
以至于惊走刘静,弄的所有人灰头土脸,很不体面。
刘静出走后,夺权胜败已经不重要,笼罩在东南朝廷的那股凝聚力此刻已经散了。
大姓们连刘馥这样贤明仁德的天子都容不下,这样低劣的品性,等这伙人夺权执政后,岂不是与李傕郭汜类似?
更长远的来说,东南爆发内乱,相当于否定名士执政这一美好设想的路线。
自然也会波及到河北,影响河北的稳定度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