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到网上,也有很多社会人士也会看,不是只有在学校里的学生才对文化感兴趣,文化也不是高高在上、束之高阁的东西。你跟秋灵姐还有她男朋友周书宇教授录那期《城市游记》,很多人就反馈,想要让周书宇教授常驻这个节目。其实在现在这个时代,仍然有大量的人对“文化”是有需求的,无论是真的需求,还是心理上的需求。
陆严河听陈思琦说完,内心更震惊了。
他真的没有想到,陈思琦竟然靠着自己就洞悉了这样一个社会心理。
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,很多人都在说,网络的海量信息让很多人都不爱看书了,碎片化阅读挤占了大家进行长时间阅读的能力。
但在这个现象出现的同时,却也同样让很多人的心中都希望能够读到一些有意义、有文化的内容。
我们讨厌给每一件事都赋予意义和价值,享受单纯地浪费生命,但与此同时,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肯定在更长、更远的尺度上追寻着一点更恒久的东西。
这是人类繁衍至今的本能。
陆严河第一次在听到陈思琦想要做报纸之后,感到一种“她这个想法很对”的念头,也是第一次说:这个很值得做。
他之前是真担心,陈思琦想要搞一场报刊届的文艺复兴,试图在报刊届复制《跳起来》的奇迹。
如果奇迹可以复制,也就不叫奇迹了。
当时他们做《跳起来》,没有冲着能成功的目标,纯粹就是想要做这么一件事,所以才做起来的。
报刊却不一样。
现在陆严河却意识到,陈思琦的这个想法,还真的命中了社会大众的心理,极有可能做成功埃
陆严河说:这个想法是真的好,做真正有知识含量的内容读物,绝对有很多人需要。
中国很大,人口很多,十几亿的人口,哪怕只有一百万个人愿意为这个东西付费,也足够它成为超级畅销的东西了。
一块钱。
陆严河忽然就明白了陈思琦为什么要强调这个售价。
让人感到绝对的物有所值。
-
按照这样的定位来说,这个报纸的级别会非常高,尤其是对稿件的要求会非常高。
陆严河没有插手,他相信以陈思琦和《跳起来》编辑团队的能力,能够一点一点地按照他们的想法做起来的。
实际上,他现在又有什么能力和资格去插手呢?
他又不专业。
远不如他们专业。
相反,看到陈思琦突然提出这么好的一个想法,眼看着这个报纸可能真的会做得很成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0页 / 共1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