渐走向青黄不接。
直到晚清,鸦片战争之后,洋务派逐渐发展起来。
代表人物曾国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,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等观念。
在思想方面,曾国藩谨守中庸之道,对国家的发展持务实平和的态度。
大清儒家发展规律,在和平时期,儒家都是以理学为主。
到动荡时期才会逐渐务实,两者交替发展。
在自然科学发展上,也偶尔有重视的学者。
但是由于清廷不提倡,一直重道不重器,使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。
“历史步入近代之后,儒家的价值体系仍然制约着社会的进程。”
“在走向近代的艰难跋涉中,儒学一再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回应,并多次重演着挫折与复兴的悲剧。”
“这深刻地展示了儒家价值体系的复杂内涵,同时也为进一步思考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提供了前提。”
“作为传统文化的主流,儒学曾一再受到传统批判者的抨击。”
“五四时期,这种抨击甚至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。”
“然而,也正是在近代,出现了以维护儒家道统为己任的新儒家。”
“这种近乎悖论的历史现象既表现了对儒学意义的不同理解,也蕴含着对近代化道路的不同选择。”
“在近代,儒学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,又获得了新的认同。”
“尽管历史的选择不同,但所围绕的却是同一个主题,即儒学与近代的关系。”
“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,儒学是一种无法回避的传统。”
“对儒学的态度固然可以各异,但却不能无视它的存在。”
“五四运动以来的批判思潮对儒学作了多方面的清算,并以强化的形式突出了儒家思想对近代化过程带来的消极影响。”
“但同时却忽视了儒学的多重意蕴,并或多或少表现出简单否定的趋向。”
“不仅引发了文化认同的危机,而且容易使人们产生对近代化的陌生感。”
“新儒家较多地将注重之点集中于儒学的正面意义,并由此肯定了近代化过程与传统的联系,从而为缓解近代化与儒学传统的紧张作了努力。”
“但由认同儒学,新儒家又导向了儒学本位论,主张由内圣开出新外王。”
“这一思路往往很难避免内圣压倒外王的传统框架,后者的逻辑结果则是抑制现代化的进程。”
“作为儒家道统的维护者,新儒家反对将否定儒家传统视为完成近代化的前提。”
“与儒学批判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5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