倒重来。
屈原的政治见识使他看到了战争的性质,知道战争的赢输决定着国家的存亡。
而不仅仅是一城一池的得失,因此屈原的忧虑远比一般人要深沉得多。
国之将亡,已无暇计较个人恩怨了。
为了维护国家利益,屈原不惜牺牲个人前途直至自己的生命。
一切幻灭之后,屈原的最后一跃,也是以身许国。
这种为国尽忠的信念,构成屈原精神的主体,渐渐凝成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。
二是忠君忧民,屈原身居庙堂而心忧天下,身居荒野却心系庙堂。
一千多年来,屈原这种忧国忧君忧民的情怀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无数读书人。
“然而,就在屈原出使齐国的时候。”
“张仪不知从何处得到消息,立刻又赶到了楚国,这一次是以联姻的方式获取楚国的信任。”
“或许是张仪画的大饼太完美了,楚怀王竟然不计前嫌,同意与秦国结成联姻关系,这直接致使屈原促成联盟的行动失败了。”
“屈原归国后极其气愤,在他心中,秦国就是虎狼之国,贪婪无度,只有联合齐国才是最优战略。”“于是,屈原上朝怒斥楚怀王不应该与秦国联姻。”
“然而结果是楚怀王不但不听,还再次将屈原罢黜。”
“甚至把他流放到汉北地区,屈原又一次被打入冷宫。”
“而楚怀王与秦国联姻的举动也直接引发了齐国的强烈不满,齐国于是联合魏国和韩国一同攻打楚国。”
“楚国见形势不妙,只能转而向秦国求援。”
“秦国可是向来被视为虎狼之国,又怎么可能无缘无故做好事呢。”
“于是秦国提出要求,让楚国太子到秦国去做人质才答应救援楚国。”
“楚怀王无可奈何,只得将太子献出,秦国随后也出兵击退了齐、魏、韩三国联军。”
“然而,在秦国的楚国太子并不安分守己。”
“仅仅过了一年,身在秦国的这位楚国太子就因为私斗而杀死了一名秦国大夫,并且在事后私自逃回了楚国。”
“秦楚两国的关系就此急剧恶化,秦国于是再次联合齐国、魏国和韩国一起攻打楚国。”
“正在被流放的屈原本就对国家充满忧虑,忧心忡忡。”
“结果在听闻国家的这般境遇后,更是心痛不已。”
“他愤恨楚怀王不能采纳良善的谏言,却听信谗言。”
“因而在忧愁且深沉思索的心境之下创作了《离骚》,以此抒发对楚国命运以及百姓生活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5页 / 共9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