懵懂无知,在政治上稚嫩。
孝庄和福临,孤儿寡母相依为命,为了把儿子推上皇位,孝庄四处奔走。
清太宗皇太极死后并未规定继承人选,儿子豪格和弟弟多尔衮都对皇位虎视眈眈。
为了儿子福临,孝庄亲自出马。
一面笼络中间势力代善,一面又以大局为重劝说多尔衮和豪格妥协。
于是在这个弱女子的操作下,年仅六岁的福临当了皇帝。
福临虽登上帝位,但母亲孝庄在四妃中地位垫底,多尔衮、豪格等人手握重兵执掌大权。
所以虽为帝王,母子二人只能事事仰人鼻息,为此孝庄做出了很多牺牲。
孝庄和福临母子情分恶化到后来的地步,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。
其一,孝庄和多尔衮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。
至于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,史书讳莫如深,民间谣言纷纷。
关于太后下嫁这事儿,民间谣言纷纷也是不容抵赖的现实。
毕竟为了安抚多尔衮,顺治先是册封他为皇叔父摄政王,随后又升级为皇父摄政王,这在百姓们看来可不就是认了多尔衮做后爹么!
再加上满清传统的确有弟弟娶寡嫂,儿子娶后妈的习俗,所以也就难怪百姓有那样的谣言。
年轻气盛的顺治本来就对多尔衮恨之入骨,对自己母亲的那些谣言也半是羞耻半是愤怒。
所以在多尔衮死后亲政的顺治迫不及待的对他进行了政治清算不说,年轻的皇帝还要求开棺戮尸。
这一方面是报这么多年的欺压之仇,另一方面也是对母亲和多尔衮的这些烂事的报复。
多尔衮既死,孝庄和顺治对于太后下嫁这件事都讳莫如深。
这份隔阂就像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幼苗,深深埋在了土壤中,但终究有一天会破土而出。
其二,孝庄与福临的政治观点冲突。
孝庄很讨厌汉语,而且这位老太太一点都不掩饰。
作为一个蒙古人又嫁给了满洲人,孝庄狭隘而固执地相信‘汉俗盛,则胡运衰’。
所以孝庄一般不怎么接见汉人大臣,不说也不会说汉话。
孝庄不但自己不喜欢汉语,而且还禁止子孙们学习汉语,这就与顺治发生了激烈的冲突。
顺治早年也是个文盲,小皇帝十四岁亲政时才发现自己不识汉字不会汉语。
结果既无法与汉族大臣沟通,也无法阅读大臣们的奏章。
顺治总结反省就是孝庄没做好教育工作,一昧的不让自己学习汉语。
于是顺治开始发奋学习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8页 / 共10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