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龄还有另一首名篇《从军行》。
青海长云暗雪山,孤城遥望玉门关。
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好一个不破楼兰终不还,如此铿锵有力,读来荡气回肠,更是后人出征常念叨的一句诗。
黄沙百战穿金甲,不破楼兰终不还。
当然,除了描绘边塞将士之苦外。
王昌龄还擅长闺怨诗,以女性的口吻,诉说在长期战争下,依旧等候他们回来的妻子《闺怨》。
闺中少妇不知愁,春日凝妆上翠楼。
忽见陌头杨柳色,悔教夫婿觅封侯。
只不过在边塞,王昌龄未能如他所愿可以建功立业,反而一直不顺。
他决定走科举之路,用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。
开元十一年,王昌龄返回中原,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,准备通过科考进入仕途。
“扶风主人十五岁就到边塞当兵,战甲连年穿在身上,随时都要准备冲锋陷阵,还很难有一顿饱餐。”
“当时一起出征的士兵有三十万,最后只有他一人活着回到长安。”
“回到家乡后,乡亲已经零落,而他自己也是满身战伤,处境凄凉。”
“这引起王昌龄的反思,内心开始有些反战了。”
“王昌龄到边塞漫游,是在找参军的机会。”
“最后放弃,或许是两个原因。”
“一来,当时府兵制还没有被破坏,士兵多是有背景的,他没有加入的机会。”
“二来,他内心已经开始厌恶战争了。”
“回到长安后,王昌龄苦读书,一举中了进士。”
“被授予一个九品官,负责典校藏书的秘书省校书郎。”
“这是一个闲差,最重要的是,还是京官,可以见到玄宗。”
“但他不满足只做校书郎,于是在三十七岁时,又跑去考了博学宏词科。”
“这是考验才学的科目,他一考就中,被授予汜水县尉的官职。”
“依旧是九品官,不过这次晋升空间更大了。”
“县尉职位虽然低,却是当时科举出身的仕子,最重要的晋升途径。”
“而且,汜水在洛阳附近,离长安城也不远,是比较重要的县城,调回京城几率很高。”
“王昌龄出身低微,但逢考必中,特别是他的诗,写得尤其好。”
“大家公认的七绝写得好的,只有两位诗人,一位是李白,另一位就是他了。”
“王昌龄虽然没有在长安城里做大官,但是名气却很大。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8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