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年十月自行出资购置田产千亩,用这些田产成立了范氏义庄,以接济同族中的贫困者。”
“范仲淹于赴颍州上任途中,在徐州病逝,享年62岁。”
“宋仁宗早在范仲淹患病时便已关注,经常派人送药慰问。”
“范仲淹病逝后,宋仁宗深感哀痛,派遣使者慰问范仲淹家人,亲自为范仲淹墓题字,并追赠范仲淹兵部尚书,赠谥号文正。”
“因范仲淹谥号文正,受封爵位为公,又有范文正公之称。”
文天祥:命运给了范仲淹一副烂牌,却被他多次打出王炸。
边境战场上的大获全胜,令范仲淹终于得到北宋仁宗皇帝的重用。
在皇帝认可,百官举荐的情况下。
范仲淹被擢升为参政知事,官拜副宰相,他的政治抱负也终于有机会得以实施。
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,就此拉开帷幕,范仲淹向仁宗皇帝提出十条新政。
这些新政内容益于百姓、益于北宋王朝,可是却剑指朝中官员。
于是这些既得利益者全部反对新政,甚至污蔑范仲淹结党营私。
最终,能够改变北宋王朝衰落局面的庆历新政。
在北宋官场既得利益者们的包围下以失败而告终,范仲淹也被贬谪出京。
庆历六年,范仲淹任河南邓州期间,收到了自己的知音好友、政治同盟滕子京的来信。
滕子京被贬谪岳阳期间,重修岳阳楼后,想请好友范仲淹写一篇赋刻于岳阳楼,并附上一幅《洞庭晚秋图》。
范仲淹虽未亲临岳阳楼,却根据《洞庭晚秋图》写出了千古名篇《岳阳楼记》。
其中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,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为国为民的先驱人士。
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。
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
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
其必曰: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
其实这段话,便是对范仲淹一生最好的诠释。
身处苦难之中,他没有失意消沉,宏图大志得以施展之时,他没有得意炫耀。
身居庙堂得朝廷重用之时,他没有忘记心忧百姓。
被贬谪远离朝廷之时,他没有忘记心忧朝廷。
他的所有喜悲忧乐都不以个人得失为转移,反而是全部寄于天下兴亡。
范仲淹的一生,出身寒门亦成贵子,一介书生胸罗十万甲兵。
身为寒门孤儿,被宗族离弃。
他却没能被磨难打倒,反而勤学苦读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9页 / 共10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