。
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
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
这是孟郊在溧阳当县尉生活稳定后,将母亲接来同住的信中写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诗。
慈祥的母亲用手中的针线,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。
临行之前,一针一针密密麻麻地缝着,不敢有半点的马虎。
怕的时候儿子回来的晚,衣服会出现破损。
有谁敢说,子女那像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,能够报答得了母亲像春天一样温暖、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子女们的深厚恩情呢?
整首诗语言简单浅显,通过对母亲为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这样一个细节的描写,凸显了母亲对孩子深沉的爱。
尤其最后一句,诗人通过小草和春晖这样悬殊的事物作对比,寄托了作者对母亲发自肺腑的真情。
“司法捕盗、审理案件、判决文书、征收赋税等等,全是县尉的活儿。”
“孟郊一个五十多岁闲散惯了的文人,根本不能胜任如此繁杂琐碎的基层工作。”
“只好跟季县令请假,季县令汇报州府,调了一个假尉下来,帮助孟郊干活。”
“官府不另外出钱,孟郊把俸禄一半分给假尉。”
“孟郊月俸三千钱,还得分一半给临时工,生活立马捉襟见肘。”
“溧阳县城南五里有片树林,郁郁葱葱,草木旺盛。”
“孟郊无事一身轻,隔三差五来林下吟诗作赋,日出而来,日夕而还。”
“这种离群索居的日子不言而喻过得很悲催,他融不了现实圈子,被排挤冷落也在情理之中。”
“此时韩愈正在长安任国子监四门博士,一个穷教书的,跟孟郊境遇不相上下。”
“听闻孟郊对自己处境颇有怨言,遂写信劝解。”
“贞元二十年,孟郊这种苦逼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,干脆辞职,带着老母回家种地。”
“又过两年,唐宪宗元和元年,故友郑余庆当了河南尹,请他来洛阳干协律郎。”
“协律郎是个闲职,正八品上阶,钱多事少。”
“孟郊很高兴,在洛阳市中心立德坊租了房子。”
“安顿下来以后,经郑余庆拉线,孟郊娶了媳妇郑氏,可谓双喜临门。”
““然而美好日子总是短暂的,儿子出生未久便不幸夭折,孟郊肝肠寸断。”
“祸不单行,第二年,相依为命大半生的母亲裴氏也去世了。”
“孟郊去职丁忧,由于上司便是好友郑余庆,郑余庆照样给他发工资。”
“孟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5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