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绍兴六年,岳飞于襄阳设宣抚司,以图收复中原的大业。”
“期间,岳飞因母亲去世居家守丧,宋高宗多次诏令岳飞前往武昌调动军队,岳飞不得已回到军中。”
“后又负责河东路事务,管辖河北路,多次攻克敌军。”
“九月,刘豫派遣儿子刘麟、侄子刘猊分路侵犯淮西地区。”
“时岳飞因连年作战导致眼疾严重,但仍奉命前往淮西并击败刘麟军队。”
“途中宋高宗致信称刘麟等人已离开,不必追击,岳飞因此中途撤军。”
“绍兴七年,岳飞朝见宋高宗,被封为太尉。”
“岳飞多次与宋高宗谈论恢复中原的方略,分析金人利用刘豫建立齐,企图搅乱中原让宋人自相残杀,而金人自己得以修养兵马。”
“岳飞请求宋高宗准许率兵进军汴梁、洛阳、陕府等地,招降叛将,从而让金兵放弃汴梁。”
“宋高宗非常信任岳飞,坦言将光复国家之事交予岳飞。”
辛弃疾:岳飞被奸人害死时,十万岳家军无动于衷。
岳飞被杀,举国震惊。
然而更令人不解的是,他麾下那支战无不胜的十万岳家军,没有一人站出来为他报仇。
岳家军是忠于朝廷的军队,即使岳飞蒙冤,他们也不能擅自行动。
岳家军当时已经被分散到各地驻守,无法形成合力。
岳飞生前治军严明,不允许将士们有任何违抗命令的行为,即使是对他不公的命令。
这些说法,都有一定的道理,但也无法完全解释岳家军的沉默。
毕竟,岳家军对岳飞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,他们不可能对岳飞的冤屈无动于衷。
军权的制衡,宋朝自建立之初,就吸取了唐朝藩镇割据的教训。
实行杯酒释兵权的政策,极力削弱武将的权力。
岳飞虽然战功赫赫,但他的兵权始终受到朝廷的严格控制。
一旦岳飞被捕,岳家军群龙无首,很难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。
政治的黑暗,南宋朝廷,主和派占据了绝对优势。
他们贪图享乐,害怕战争,一心只想与金国议和。
岳飞主张抗金到底,与他们的政治理念格格不入,因此遭到了他们的排挤和打压。
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,即使岳家军想要为岳飞报仇,也无异于以卵击石。
百姓的麻木,长期以来,南宋百姓饱受战乱之苦,他们渴望和平,即使是屈辱的和平。
岳飞的抗金主张,虽然代表了民族大义,但却无法得到大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8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