并未普遍使用糊名法,举子们普遍会在科考前向当时的名公显宦行卷干谒,以求引用。
当时有一位一言九鼎的唐朝大臣李邕,听说了崔颢的才情,主动约来一见。
这对于年轻人来说,绝对是一个可以入仕扬名的绝好机会。
崔颢乐得屁颠颠前往,却没曾想碰了个大钉子。
李邕对崔颢不予接,甚至叱其无礼。
小伙子一下子如坠冰窖,从此更是声名狼藉。
十五嫁王昌,盈盈入画堂。
自矜年最少,复倚婿为郎。
舞爱前谿绿,歌怜子夜长。
闲来斗百草,度日不成妆。
崔颢将李邕比作魏晋美男王昌,将自己比作年方十五的新嫁娘,实在狂妄而直接。
难怪李邕看了第一句就愤而跳起,呵斥崔颢小儿无礼。
作为一位端方文人长者,李邕应该是感觉被冒犯了。
其实,以美人出嫁来比喻知音赏识,古已有之。
洞房昨夜停红烛,待晓堂前拜舅姑。
妆罢低声问夫婿,画眉深浅入时无?
两者相同之处,都是以夫妇比拟这种先达与举子的引荐任用关系。
不同之处在于语体差异,也正是因为如此,造成效果迥然。
朱庆馀在诗中表达了对前途未卜的忐忑心情,姿态摆得足够低,将是否引荐自己的主动权交给对方。
与之相反,崔颢在诗中显得自矜自傲,没有给予李邕充分的尊重。
少年成名却郁郁不得志,在经历人生无常的历练后。
崔颢猛然间顿悟,索性将一切非议抛在脑后,开启为期二十年的风尘之旅。
行走于山水间,感受大好河山,心情豁然开朗。
终改往日颓靡,诗章多以边塞诗和山水诗为主,达到一个全新的意识境界。
其中,尤以李白要与之较劲的《黄鹤楼》为最甚。
李白在看到这首诗时,感慨自己想创作关于黄鹤楼的诗却无法超越。
崔颢的《黄鹤楼》其实算是变体律诗,是将古体和律体完美地糅合在一起,达到了一种极致。
全诗虽不协律,但音节嘹亮、情景交融、意境深远,是以后人再难超越。
所谓诗穷而后工,只有在经历了生活的艰辛和心灵的痛苦过后,才能创作出更为精美的诗歌作品。
当崔颢完成了少年的轻薄失意,再经历中年的文化苦旅,真正达到了人生的艺术巅峰。
“鹦鹉洲三字,用的是三国时击鼓骂曹的狂士祢衡的典故。”
“祢衡被迫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