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辙是一个专注于当世政务的人。”
“如果让苏辙沉沦下僚,使他的志向无处所伸。”
“确实是非常可惜的事情,后面就在延和殿召见苏辙。”
“当时王安石和陈升之共同管理三司条例,苏辙以制置三司条例司做此二人的僚属,承担检祥文字工作。”
“吕惠卿攀附王安石,苏辙和他讨论事情的时候,双方观点多有矛盾之处。”
“王安石制定《青苗法》,与苏辙讨论商议,并告诉苏辙,此法如有弊端,直接告知不用怀疑。”
“苏辙认为,用钱贷给老百姓,收取二分的利息,本来是用来救济老百姓的,并不是谋利。”
“但是在借钱和收钱之间,就会有官吏借机谋求私利。”
“即便是有法律也不能禁止,钱到老百姓手中。”
“即使是良民也不免随意使用,到了还钱的时候。”
“即使是富人也不免会逾期,这样的话,恐怕必须得用鞭催促百姓,那么州县之事就会不胜其烦了。”
“苏辙认为可以学习唐代刘晏的办法,米价便宜的时候官府购买大米,等到米家高昂的时候又将储存的大米低价售出。”
“这样就不会存在米价异常波动的弊病,即用常平法即可。”
辛弃疾:名气不如大哥的苏辙,或许比苏轼的结局好很多。
提起苏辙,他的标签仿佛只是苏轼的弟弟。
话说俩兄弟小时候,他们的老爹正是发奋读书的时候,然后屡次科考屡次不中。
后来老爹一怒之下决定不再参加科考,而是在家读书,并且亲自教导两个孩子。
兄弟俩从小就感情特别好,虽然他们都聪颖好学,但是性格却截然相反。
哥哥苏轼性情张扬,弟弟却沉稳内敛。
老爹自是最了解两个儿子的,于是给他们的起的名字也特别有讲究。
老爹为两个儿子操碎了心,那位哥哥日后果然是因太过张扬一连被贬。
如果不是靠着骨子里里那点乐天派的血液,很可能就撑不过去了。
反观弟弟,谨遵父亲教诲,一心朴实地为朝廷为民谋福利,踏实沉稳,但是这可并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主张。
相反,苏辙是属于那种地雷式的人物,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
科考第二年,兄弟二人参加的朝廷制科考试中。
要说这制科考试,它和普通的科举考试可不一样。
制科考试是朝廷专门为选拔特殊人才举办的考试,并且由皇帝亲任主考官出题。
那含金量是相当高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