他改革政治的主张。”
“但《论时政疏》并未引起嘉靖皇帝的重视,此后张居正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,再没有上过一次奏疏。”
嘉靖:朕之所以不重视《论时政疏》,是因为张居正提出的改革主张不合时宜,一个不小心就会引起天下大乱。
不管是宗藩问题,还是财政问题,或者是吏治问题,又或是边备问题,他自然看得一清二楚。
这些无一不是关乎大明江山社稷的重大问题,但他不敢轻举妄动。
张居正的主张虽好,但没有可操作性,非常容易引得朝野震荡。
张居正:在我知道上的奏疏没有引起嘉靖皇帝重视时,我就知道改革的时机还不成熟,还需要静待时机。
他当时上奏《论时政疏》阐明改革的主张,是希望可以获得嘉靖皇帝的重用。
可无奈的是,嘉靖皇帝一点都没有兴趣,而是束之高阁。
“1552年,嘉靖三十一年,张居正的妻子顾氏去世。”
“同时张居正的恩师徐阶遭受内阁首辅严嵩排挤,而他自己在官场也非常失意。”
“1554年,嘉靖三十三年,张居正因病请假离开京师回到故乡。”
“告病还乡的三年时间里,张居正开始修身养性,游山玩水。”
“这期间张居正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,使他发现了“田赋不均,贫民失业,民苦于兼并”的问题。”
“这一切不禁使他恻然心动,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。”
张居正:我虽然很想施展心中的抱负,改革大明面临的弊病,可奈何没有这样的机会。
他在朝堂上一直有恩师徐阶作为靠山,两人是一荣俱荣的关系。
恩师徐阶遭到内阁首辅严嵩的排挤打压,他作为恩师的门生,官途自然不会好。
眼看没有得到重用的机会,他索性请病假回老家等待时机。
他在老家三年也并非什么事都没有干,而是到处走访,观察民生。
也正是通过三年的走访观察,他深刻明白了老百姓所面临的困境。
土地兼并的问题已经越发严重,很多老百姓被迫失去土地。
要是再不解决这个难题,大明的局势越发艰难,很可能陷入风雨飘摇之中。
“1557年,嘉靖三十六年,张居正回到翰林院,但只被朝廷封了个小官职。”
“1559年,嘉靖三十八年,徐阶兼任吏部尚书,让张居正负责国子监司业的工作,可以参与朝廷决策和主导社会舆论。”
“1563年,嘉靖四十二年,张居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5页 / 共1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