避免人力臃肿。
另外一方面,随着国土版图的扩张,很多财富收入囊中,涩会需要重建,军队也需要扩编。
军官的岗位数,也在不断的增加,相当于涩会有了一定的增长性和流动性。
而当国家经历过长期的稳定和繁荣的巅峰之后,单一架子管的负面作用就展现了出来。】
刘彻:避免涩会的僵化,动用战争手段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,正如朕举全国之力进攻匈奴。
他不惜耗费海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要攻打匈奴,除了解决边患威胁。
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转移国内的矛盾,避免涩会严重僵化。
他接管皇权之际,国内矛盾重重,虎视眈眈的诸侯王不少。
为了巩固皇位,他选择通过战争的手段来消除这些诸侯王的威胁。
通过这些年的对外作战,国内诸侯王的实力也消耗殆尽。
如此一来,他不仅可以解决匈奴的威胁,也能消除国内的威胁,可谓是一举两得。
【据记载,从乾隆后期到嘉庆年间,当时的官僚机构懒政不作为,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,公事拖着能不办理就不办理。
比如说嘉庆十二年六月,福建巡抚一个衙门,未结诉讼达到3000余件。
嘉庆十三年六月,浙江巡抚衙门积案1000多件,山东巡抚衙门也是1000多件积案,按察司积案更为达到了惊人的6080件。
官员在官场的懒政现象,和现在涩会上普通人身尚平其实是一个道理。
身尚平的原因也很简单,朝廷的版图不再扩大,官僚系统的增长性和流动性慢慢丧失了,士绅阶层逐渐丧失了进取意识。
尤其是在当时闭关锁国的环境之下,大清知识阶层的单一架子管取向,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僚系统,一心盼着升官发财。
在大清这种架子管引导之下,懒政不作为是能让官僚阶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。
毕竟在大清少做事就是少犯错,做错了可能会被追责,不犯错就能长期做官,为己谋利。
这样的身尚平为当时的大清带来了巨大的灾难,老百姓跟着倒了大霉不说。
因为这些人长期尸位素餐,使得新鲜血液无法进入到这个管理系统,知识群体的阶层流动性丧失了,很多人开始觉得读书无用。
这也是清朝时期大文豪少、诗词歌赋和文化作品都比不过前几个朝代的原因之一。】
嘉庆:福建巡抚,山东巡抚,浙江巡抚,还有按察司,朕给你们前程,你们就是这么报答朕的?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8页 / 共1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