并另选近支亲王,如恭亲王辅政。”
“这道看似不点名,实则要求八大臣交权的奏书传到避暑山庄后,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,掀起了轩然大波。”
“肃顺当时猜测,董元淳区区一个五品御史,竟敢挑战咸丰的遗诏。”
“如果他不是疯子,那就是背后有人指使,而这个人肯定就是两宫太后。”
“不过肃顺明显猜错了,董元淳和两宫太后素无瓜葛。”
“他是咸丰二年的进士,其恩师是四朝元老周祖培。”
“而周祖培是体仁阁大学士,顾命八大臣中没有内阁大学士。”
“如果让八大臣执政,内阁的元老们捞不到半点好处,所以当时能指使董元淳上奏书的人只能是周祖培。”
“而周祖培掺和进了八大臣与两宫太后的权力斗争,那就说明恭亲王在京城拉拢了朝中元老的支持,这对八大臣而言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号。”
“几天后,兵部侍郎带兵到热河哭丧。”
“自从八里桥之战后,北京也好,热河也罢,其实都没有多少清朝的正规军。”
“当时手上还握有兵马的人只有三个,一个是兵部侍郎,大概1万多人。”
“二是僧格林沁,手下还有几千人。”
“三是管着热河兵马的端华,也有大概几千人。”
“兵部侍郎的兵马多于端华,这时候他的态度很关键。”
“如果他支持八大臣,两宫太后就只能靠边站。”
“而如果他支持两宫太后,八大臣就凶多吉少。”
“咸丰机关算尽,选了八个文官,全然无视军方的利益。”
“所以兵部侍郎此次前来,是给两宫太后撑腰来的。”
“9月14日,腰杆子硬气的慈禧召开御前会议,请八大臣商议董元淳奏折的事。”
“对此,载垣、端华、肃顺等人当然是强烈反对。”
“根据记载,肃顺当着小皇帝跟两宫太后的面肆意咆哮,把小皇帝都吓得尿裤子了。”
“大吵大闹一番后,见对方都没有让步的意思,两宫太后和八大臣只好各自退一步。”
“表示事关重大,待回京之后再召开廷议决策。”
李隆基:说实话,咸丰选择的八大臣真是一言难尽,只能说看人眼光太差劲。
他看得出来,咸丰的本意是想八大臣听命于两宫太后。
可结果咸丰前脚刚走,后脚八大臣就开始跳脚和两宫太后闹腾。
原本应该忠于咸丰皇帝的八大臣,选择挑唆两宫太后,还要把两宫太后和小皇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9页 / 共12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