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,诸葛亮既是一个政治家,又是一个军事家。
但是他也要公正的说明,诸葛亮虽然和曹操一样,采取了阻止豪强势力发展的政策,但诸葛亮对四川方面的大族豪强还不得不让步。
诸葛亮富国强兵尽管是为了兴复汉室,然而客观上为整个巴蜀地区带来了一段时间的安定、繁荣与和谐。
三国时期,诸葛亮治理的蜀国是最好的,也就是政治清明、经济发达、人民安定。
“234年,诸葛亮再次率兵从斜谷道出兵,用流马当作运粮工具,并占据了武功县五丈原。”
“随后,诸葛亮率兵与司马懿率领的魏军在渭水隔岸对垒。”
“诸葛亮经常担心粮食会接应不上,自己的志向难以实现。”
“于是,他决定渭水南岸分兵屯田作为长久之计。”
“诸葛亮几次挑战,司马懿都闭门不出。”
“诸葛亮用女性衣服讽刺司马懿,司马懿生气要迎战,但被卫尉辛毗劝住。”
“同年八月,诸葛亮病重,后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往探视,并咨询国家大计。”
“几日之后,李福又来见诸葛亮。”
“诸葛亮知道其来意,并言明费祎可以成为自己的继任者。”
“没过几天,诸葛亮因病逝世,后主刘禅遵循诸葛亮遗命将其葬在汉中的定军山。”
“诸葛亮刚刚去世时候,各地民众都请求官府立庙。”
“但官府以不合礼制为由拒绝,百姓只得在道路旁祭祀。”
“263年春,在习隆、向充的建议下,后主刘禅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。”
朱棣:诸葛亮可惜了,最终功亏一篑,到底没能匡扶汉室。
诚然,由于诸葛亮的早逝,北伐未能取得最后成功。
但若上天给诸葛亮足够的寿命,蜀军逼退或击破魏军,夺取关中地区是完全可能的。
如果加上孙吴的有力配合,则可取得更大的战果。
尽管历史不能假设,但也不应简单地以成败论英雄。
仅就其临终前的战略态势而言,诸葛亮也是历史上罕见的以弱击强的典范,完全当得起一流军事家的称号。
当然,作为军事家,诸葛亮奇谋不足,这是一个明显的缺陷,也是其整体成就不及曹操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不过,应该看到,北伐未能最后成功。
从根本上说,还是受到蜀、魏综合实力对比的制约。
诸葛亮五次北伐之所以都失利,主要是蜀汉国力和曹魏相差太远。
而且自从关羽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9页 / 共10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