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之,并让人向申仪暗示。”
“申仪只好前来祝贺,司马懿乘机将他收押,送往京师。”
“司马懿回京后,曹叡问他,吴、蜀都该讨伐,应该先从何处着手?”
“司马懿回答说,吴国认为我们不习惯水战,所以才敢散居东关要攻打敌军。”
“一定要扼住敌军的咽喉而撞击他们的心脏,夏口、东关就是吴军的心喉。”
“如果在陆地上攻打皖城,引孙权的兵马东下,再派水师攻向夏口,趁虚而入一定能大破吴军。”
“曹叡对他的看法深以为然,再命司马懿屯兵宛城备战,而后命司马懿进逼江陵。”
“贾奎、满宠、徐志等四军从西阳进逼东关,曹休进逼宛城。”
“但大司马曹修孤军深入接应炸降的吴将周防,在石亭被陆逊伏击大败。”
“公元230年,魏明帝升司马懿任大将军,加大都督,假黄越,与大司马曹真一起伐蜀。”
“司马懿从西城开拓道路,水路并进,沿着绵水逆流而上。”
“直达渠忍,攻克新丰县,驻军单口后遇大雨班师回朝。”
“公元231年,诸葛亮率军第四次北伐,包围岐山贾寺、魏为平部,并以木牛流马运输粮草。”
“魏明帝派司马懿西驻长安,都督雍、梁二州诸军事,统领车骑将军张和、后将军飞耀、雍州刺史郭怀等讨伐诸葛亮。”
“此战中,司马懿击败了诸葛亮,斩俘虏万计。”
“军师杜喜等人预计诸葛亮第二年麦熟时还会入侵,建议趁冬天调运粮草,解决陇右粮少问题。”
“司马懿则认为,诸葛亮两次出祁山、一次攻陈仓,都受挫而反。”
“即使以后诸葛亮还会出兵,将不再攻城。”
“而是寻求野战,地点必在陇东,而不会在西侧。”
“诸葛亮常以粮少为恨,回去后必然广积粮草。”
“我估计没有三年的积蓄,诸葛亮是不会贸然出兵北伐的。”
诸葛亮:不得不说,司马懿的军事智慧在我之上。
尽管司马懿最后违反誓言搞政变,如今已是声名狼藉。
但他却不得不承认,司马懿的军事才能不弱于他,甚至要超过他。
司马懿这个对手令他敬佩的同时,也令他不耻。
如此大忠大奸之人,却是他生平仅见。
不过现如今司马懿已经成了丧家之犬,没有一个势力会接纳他。
如此一来,倒是给他省了不少事。
没有了司马懿这个敌人的阻拦,曹魏等同于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5页 / 共11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