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企业都经历了市场的毒打。
奶牛场不收苜蓿,农民不愿意种苜蓿,加工出来的草产品也不符合出口的标准。
这些草业的拓荒创业者,坚守苜蓿产业多年,经历过低估、彷徨和失败。
苜禾的出现就像是黑暗海洋中的一盏明灯。
但这灯太神秘了。
很多人对其都是一知半解。
有的认为苜禾是种子牛逼,有的知道苜禾机械化和加工技术一流,有的推测其没有原料困扰。
苜蓿商品草企业各自打探着消息,渴望从苜禾身上找到生存发展的秘诀。
九泉,嘉禾集团。
郭阳也没想到只是一次融资,居然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。
连国粮和农发集团也承受不住舆论的压力,多次联系郭阳。
尤其是农发集团的尤复先,已经学会了调侃了,小老弟,要不要出海玩啊?
华夏农垦在非洲有十几个农场,要不南美也行?
郭阳被弄得哭笑不得。
但还是委婉拒绝。
在种植业版块,嘉禾现在还没到出海的时候,国内的大片资源都还没开发完呢。
从上到下,舆论的热度有点消散的迹象,国粮的庄可和农发的尤复先刚准备松口气。
郭阳又嘿嘿的说道,
“苜禾农牧第三茬牧草正在收割,新鲜的外贸订单即将出炉。”
“这次的订单只会比上次的更大!”
庄可和尤复先已经麻木了,只能摆烂。
谈论就谈论吧,又不会少块肉,国粮和农发融资出的钱也并不少,其创始人还笑嘻嘻的和他们聊天打屁呢。
苜禾上批出口到岛国的苜蓿草反应良好。
只是因为优质苜蓿价格太贵的原因,一些岛商一开始也在国内其它地方寻找货源。
华夏国内几个政府项目的苜禾1号陆续投产,吸引了岛商的注意。
但地方种植的苜蓿,牧草质量稍差,晾晒时又容易受到雨水的影响。
导致优质苜蓿的比例少,数量不够,货源也不稳定,加工企业也不符合要求。
最终,这些岛商都涌进了河西走廊。
看着辽阔的草场,炙热的阳光,干燥的大地,第一次来华夏西北的岛商流露出了惊叹、羡慕嫉妒的神情。
“嗦嘎,这里才是最理想的苜蓿种植地,土地辽阔,光照充足,没有连绵的雨水。”
“当我踏上河西走廊的土地时,我就不怀疑这里能生产出世界上品质最好的苜蓿。”
“气候太适宜干草加工了!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