”
“散养不是标准化养殖,往往就在房前屋后,卫生环境不好,牛奶采集后保存条件有限,生鲜乳菌落群数更容易升高。
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扩大养殖的规模,特别是优质规模化养殖的比例,改变奶源供求关系。”
“那不是倒退吗?”
国内原先也是有大牧场的。
只是从1987年时,就提出了‘奶牛下乡,牛奶进城’模式,把奶牛卖给农民,农民再把奶卖给企业。
随后逐渐演变成了奶农-奶站-企业的奶源供应模式。
“提高标准,倒逼质量提升,想法是不错。”
“但如果现在就要求按照乳业发达国家的标准来执行,那么70%的奶农都要倒奶、卖牛、杀牛。奶源供应紧张,可选优质奶源更少。
当无奶可供时,乳企只能关门,消费者只能依赖进口,到时候国外想怎么提价就怎么提交,国民只能无奈接受!”
“为了保护民族产业,就要以牺牲消费者的健康为代价吗?”
“要保护中小奶农的利益!”
谁也不能说服谁,其实说白了都是为各自的利益说话。
最后综合了各方的意见,得出了很官方的结论:在不损害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,循序渐进的提高质量。
而在草业方面。
也明确了不可能有补贴,按草协的方案,每年需财政扶持资金10亿元左右。
粮食补贴政策去年才推出,国家的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刚有所提升。
贸然推出种草补贴政策,只会导致更大的粮食危机。
但草业科学家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和建议。
“美利坚是全球最大的苜蓿种植国家,正是因为苜蓿为美利坚奶业、畜牧业提供了充足的植物饲料蛋白来源,美利坚才有可能将附加值高的大豆大量出口到我国。”
“摒弃种草占用良田,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荒滩、荒地等闲置资源,充分利用苜蓿对中低产田的改造作用和对土壤的改良作用。”
领导想到了还在沦陷之中的国产大豆,想到了苜禾1号。
又了解了翻情况。
国粮和农发集团的2000万亩盐碱地改良,推进的并不顺利,各种扯皮纠纷,哭穷喊穷。
地方上闹得就更凶了,每年的中低产田改良都要上级财政拨款,更何况是难度更大的盐碱地改良。
粮食、经济作物、大豆……现在又来了牧草。
土地资源有限。
所以还是只能从盐碱等难以利用的土地入手。
民间力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6页 / 共8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