油、环保等优势,因而推广乙醇汽油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。”
“目前已在五省完成推广试点,按照部署,不久将形成全国推广的局面。”
有记者问:“欧美、巴西、阿根廷都相继要求炼油厂提高掺混比例,印尼甚至已经全面实行b35政策,华夏会跟进吗?”
“不排除这种可能。”
有关部门前后的态度变化一般人理解不到,郭阳却露出了会心一笑。
很明显,上层采纳了嘉禾的建议。
并且国粮集团也很可能在准备偷鸡了。
连锁反应也很快来了,大商所的玉米、大豆等期货价格开始抬升。
现货市场也有突破趋势。
但实际上很稳,稍有跳涨国储粮就会开始抛储,始终将价格控制在一个看似危险,却有充满诱惑力的位置。
又过了两天。
我国率先对国际粮农组织做出了响应,援助500万吨粮食。
这是目前国际上第一份援助。
同时,由农业部介绍,嘉禾粮油也开始和部分非洲国家接洽。
高德在京城和部分非洲国家领导会了面,以粮换地的方案受到了各方的认同。
郭阳也时刻关注着种子周刊,但迟迟不见动静,反倒是其它媒体率先有了反应。
先是《南方都市报》,解读了生物柴油和粮食援助政策,表达的意思很耐人寻味。
“我国2006植物油年消费量突破2000万t,持续刷新历史最高记录……”
“其中大豆油占比接近40%,却严重依赖进口……”
“在发达国家大力发展生物柴油的情况下,植物油资源匮乏的我们,也被动开始发展生物能源。”
“这势必会加剧工业用油与食用油之间的竞争,威胁粮食安全……”
这应该是蒙在鼓里,分析很到位,也表达了反对,理由也很有道理。
但紧接着,来自北方的《粮油市场报》,也刊发了整版报道。
内容里强调,我国粮食产量连续三年增长,库存充足,同时天禾等种企带动单产上升,增产形势很乐观,但粮价多年保持在低位,不利于农民利益,发展生物能源则利于各方。
很快《南方都市报》又有了回应,国际粮食需求激增,印度、乌克兰、俄罗斯等产粮国都在控制粮食出口,国内不仅不控制,还第一个向国际组织援助了大量粮食。
仅过两天,《粮油市场报》再次刊文,提到目前出口的粮食主要是玉米,去年天玉1号的推广,让玉米增产三千万吨,同时夸赞粮食援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5页 / 共8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