至于那李越,确实是跳梁小丑罢了,网上都是吃瓜群众,有几个真的会买拖拉机?
和蒲飞的通话没用多久,郭阳又琢磨了会儿李越说的大轮辐铁钉齿窄轮机械,愣是没有丝毫印象。
倒是想起了高脚机,以后在小麦等旱作物打药时挺常见,但在水田里一样完蛋。
约翰迪尔,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国际著名品牌,至今已有170年的历史。
作为《财富》500强企业,1976年就进入国内,培育和发展华夏农机市场,留下了一串清晰的“脚印”。
而迪尔天拖,2006年完成建设,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、设备和工艺,可以说是国内拖拉机技术巅峰。
当外界一片期待和赞美时,这样一位实打实的农机行业高管站出来发表意见,还是引来了大批的吃瓜群众。
从业者有没有利益之争?
那是肯定的。
丰凯农机这几年的崛起虽说是搭了时代的东风,但也是虎口夺食。
约翰·迪尔就是受影响最大的厂商之一。
李越原以为,有了约翰·迪尔带头,肯定能引起了不少从业者发声。
但让他瞠目结舌的是,的确有人发声了,还是来自无人机行业的声音,但你们为什么站丰凯啊?
“我们的航模大部份都卖向了国外,就像是玩具出口一样。”
“有些国外的客户来华考察,会问我们,你们的无人机究竟能用来干什么?这也是很多对无人机行业好奇却不了解的人想知道的。”
“航模还能用来干啥呢?大概只能拿来参加比赛吧!”
“无人机在国内属于朝阳行业,从事无人机生产的厂家数不胜数,但大多数都是航模厂家,竞争异常的激烈。”
“其实看到丰凯推出的植保机和航拍机时,业内挺兴奋的,很多人都找到了模仿的对象。”
“这段时间不少同行都在陆续下单。”
李越当然不服气,迪尔在业内也是很有影响力的。
一番联系沟通,很快就有不少农机公司站出来指出植保无人机的各种缺点。
“对于普通农民家庭而言,一次性投入太多,收回成本的时间太长。”
“续航时间太短了,打药几分钟,充电一小时,要想连续作业,那不得准备二三十块电池。”
“药剂浪费太大了,容易造成环境污染。”
这些论点很快就得到了一些人的拥护,也引来了一些争论,在网上的帖子也越来越长。
“9.8万的价格,对于农民来说,确实太贵了,在外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6页 / 共10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