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沟通。如今,国内国外该调的仓和资金都准备得差不多。
也不用再纠结,郭阳当即让付秋雁配合天禾的人,加大相关的宣传力度。
第二天。
《粮油市场报》就临时刊文:沉睡盐碱地变新粮仓,大豆产量预增超千万吨。
详细介绍了国内大豆产量出现的临时变化。
“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产量不减反增,在播种面积大幅减少的情况下,实现逆势大幅增长。”
“金塔、泽普等西北干旱区大豆喜获丰收,亩产近600斤,耐盐碱大豆再破高产记录。”
“嘉禾悄然布局长江流域以南夏大豆区,订单农业近千万亩。”
“据估计,2007年全国大豆总产量极有可能突破3000万吨大豆,大豆如何自给自足,耐盐碱大豆新品系的出现,给出了完美答案!”
紧跟着,其余媒体也相继报道,有些专业网站甚至直接转载。
标题通常简单直接。
大豆总产量突破3000万吨!
异常的吸引眼球。
随着时间的发酵,天禾和各地的官方都陆续接受了采访,大谈特谈盐碱地改良和天豆1号。
“育种既是一门科学,又是一门艺术-——时值7月,天禾种业鲁省嘉祥的大豆育种基地里,年轻的科研人员戴着草帽,弓着腰,在大豆基地里大汗淋漓地去雄授粉--研发耐盐碱高产大豆,瞄准下一个高产纪录。”
“这并不是天豆1号的首胜,它已经成燎原之势,在东北、黄淮海、河西走廊、疆省,大豆盐碱地已变为大豆的良田。”
“天禾将拓展大豆超高产和耐盐碱研究,获得高产、耐盐碱基因,培育高产稳产、适宜大规模生产、综合效益高的大豆新品种。”
“天豆1号的产量不是最高的,我们还有天豆7号和天豆8号,以及高海拔冷凉区的天豆6号……”
“盐碱地、荒漠等边际土地的利用,才是扩大种植面积的最佳方案。”
局势越演越烈。
新闻频道也出了专题报道:盐碱地如何变成良田?
也有记者向农业部发言人提问:“今年到底有多少滨海盐碱地变成了耕地?”
“3000余万亩,具体的要等今年的项目验收结果。”
“听说滨海已经没盐碱地了?”
“有部分地是这两月才被承包的,明年才能改良,剩下的都是大片滩涂和坑塘,需要三四年时间统一围垦规划改造,还有些湿地和生态保护区是不能用作农业开发的。”
发言人只给出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8页 / 共9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