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让我们先从1735年的爱森纳赫回到十三世纪的欧洲音乐。”
现场顿时笑声一片。
“在自由的学术氛围中,文艺复兴让西方音乐迅速地走上了历史的舞台。”
孩子们点头!
“我们现在不妨试想一下,巴赫心目中的意大利应该是什么样的?”
“没错,这首作品就是巴赫五十岁的时候写出来的。”
台下后排远处忽得冒出一声:“五十岁。”
刚才没有举手的孩子中,又举起了大半。
“你们想想,咱们今天下午刚说过,巴赫家族有多少人。”
“十三世纪以来,意大利一直是欧洲宗教中心与文化中心。”
“无论巴赫看到了什么,我想他一定是真切地感受到了维瓦尔第的旋律,那些停顿转折,那些起伏绵延,就像是一条漫长的人生长路。”
“巴赫写了非常多以地域名的作品,法国组曲啊,英国组曲啊,我知道你们不少都听过,甚至也练过。”
那他那些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呢?
“你们一定在想,既然他哪都没有去过,他是怎么构思出这些地方的音乐特色,他是怎么写的?”
“声乐的圣咏、康塔塔、歌剧。”
“你说你说。”x老板看向四排的几个孩子,“就你,你刚才说什么?”
“或许看见了威尼斯泻湖的壮丽景色。”
“在我看来,这个抒情才是最打动我的地方。”
“没错,维瓦尔第。”
孩子们虽然不太懂什么是绩效,但是他们又大概理解为会扣工资,再一想到扣工资这三个字,大家仿佛一下就觉得巴赫老爷爷离他们好近。
可这样一位大人物,竟然一生没有离开过家?
一顿。
“孩子们,这首作品叫做意大利协奏曲。”
“知道为什么吗?”
“巴赫为这种风格深深陶醉。”
“或许还有人正在猜想这是巴赫去意大利旅游,旅途中灵感而发写的一首作品,有没有?”
“但是我要告诉你们的是,巴赫一生没有离开过他的故土,他一生的足迹没有踏出过家乡半步。”
“孩子们,让我们回顾一下刚才的音乐,它的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,我们听到了歌声,听到了舞蹈,在第二乐章,我们听到了抒情。”
“因为他不敢直接就用意大利协奏曲,他害怕写的不好被人喷,所以加了个趣味,意思就是俺写着玩玩,你们别太当回事。”
哈哈哈哈——
“关于巴赫音乐的秘密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