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之后,司马懿脸色都变了。
“陛下是欲学先帝故事?”
当年曹操与马超韩遂为首的关中联军,便战于潼关。
关中历来为四塞之地:南面有险峻的秦岭山脉、东面有潼关和黄河天险的保护,西面是陇山与六盘山的崇山峻岭,北面是陕北高原上的子午岭、黄龙山。
当年魏武帝曹操进攻关中主要有三条路线:
1、北路:出河东,自蒲坂津西渡黄河进入;
2、中路:沿大路,经潼关进入;
3、南路:先南下宛城,绕道武关、蓝田迂回进入。
自秦帝国以关中为基地统一中国,西汉高祖也依关中的地理优势统一全国。
自古就有“百二秦关”的说法,既以关中的险要地形,用二万兵就可以抵抗百万大军的进攻。
特别是从东面的中原地区进攻关中,基本上是仰攻的不利形势,尤其是走潼关。
因此,曹操要想击破占据关中险要、兵力强大、战力强悍的马韩集团,必须智取。
但到了现在,南阳已经被汉国所占,南路这条路已经是走不通了。
便只能从北路与中路两路进兵。
难度一下子上来了。
加之现在的魏军,不是以前的魏军,敌人也非是关中联军的一盘散沙,而是汉国的一个整体。
不一样了。
当然
也有一些是相同的。
当年关中联军不敌魏军,便是因为后勤原因。
由于韩遂、马超等在春季三月时,就在潼关屯集十万大军,加之用于长途输送粮草的人力,关中各部,当年的农业生产几乎全废。当时秋季已过,冬季将临,关中各部却征收不上来新粮,全军有断炊之虞。
于是关中联军为免作持久战,只好割地、送子质请和。
这是其一。
其二。
当初关中士族并不依附关中联军,如今因为汉国太子的盘剥,也并不真心依附汉国。
若魏军能胜,关中士族必定响应。
但不同的,更多,也更致命。
当年武帝能胜,一方面是兵力优势,另外一方面是后勤优势,更是有天意襄助。
就譬如在渭水南岸立营的过程中,由于没有合适的建筑材料,加之屡受马超骑兵的突击,一时难以完成立营的工作。
后趁天气突然爆冷,曹操夜里渡兵在南岸浇筑起冻沙城。
天明时,冻沙城建筑完毕。
关中联军乘夜攻营,被曹操伏兵所破。
一夜筑寨,这不是天意襄助是什么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