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边的县府百姓们蠢蠢欲动,而朝廷严令镇压。
不过,与三镇接壤的若干县乡,主动投靠三镇,这引起周边县府的惊恐。
于是,一场联合围剿接踵而至。
三镇议事会召开联席大会,决定调动民团,进行“反围剿”。
一日不到,三镇联军集结了三万大军,
不到十天,接连打垮东莞、增城、白云、都和中山十万大军,
三镇联军,军威大振,无人可挡。
此战之后,三镇实际控制地盘大了一倍,
这引发了新一轮人口增长,
周边县府更多百姓,趁乱拖家带口逃离家园,迁进三镇。
不用说别的,光是分田分地,不用缴纳赋税,
就足以让百姓们,抛家舍业前来投奔了。
当然,为了打垮朝廷的围剿,
三镇联军阵亡勇士,接近千人,负伤者三千余。
三镇议事会决定树立“勇士碑”,就立在烽火台对面。
然而,意想不到的是,
受到英雄的感召,更多人自发地加入民团,人数突破20万。
经过三镇议事会推举决策,三镇合一,
联席大会一共15位董事,108名会员。
联席大会对外发出庄严宣告:
“犯三镇者,虽远必诛!”
经此一战,周边县府已经丢了半条命,如同惊弓之鸟。
没有一两年时间,官军根本不敢靠近边界。
事实上,就算他们想打,可三镇有20万带械民团勇士,
那帮家伙打起仗来,
一个个都不要命的往上冲,官军一想起来就肝颤。
因此,索性捏着鼻子,眼不见心不烦,
打不起,惹不起,了不起老死不相往来。
于是,吃一堑长一智的周边县府,
在实际控制线上设立关卡,不越雷池一步。
然而,这就带来一个新的问题,
严防死守的边界,意味着巨大的利益。
因此,除了走私团伙挺而走险,
甚至连周边县府的掌权者,也睁一眼闭一眼,
默许商贩穿越边界,进入三镇捞钱。
当然,番禺最重要的是港口码头,
很多南洋商人,也从这次剧变中发现了商机。
收购廉价的农产品的同时,
大量出售战马、武器和各种军用装备。
所以,严防死守,成了笑话。
三镇百姓兵强马壮,丰衣足食,活的有滋有味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