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事,他桓盛扛,但是你们这些地方官员要积极配合他,桓盛要兵要粮要权。
大周王朝的吏治腐败,有人主动顶缸,这些人自然乐于看到,权力的给出是暂时的,他们肯定不信出了这档子事情后,桓盛还能全身而退。
指不定就会被调遣回京,有这么一个领导愿意出来接过责任,他们立刻响应。
到时候,你桓盛有多大的权力,就要接多大的责任,别看他们配合很热忱,等到出了问题,大伙联名弹劾,所有的问题那就都在桓盛的头上。
奈何,桓盛是出了名的疯。
这人要的就是高收益高风险,他不这么做,能那么快收拢权力在自己手上吗?
而且,现在所有地方官员都那么配合他,无非是事关头顶上的乌纱帽。
桓盛把这些人的利益都捆绑在了一起,自然不怕有人出工不出力。
白袖军的起义,最开始的确呈现出势如破竹的趋势,连日攻克九城,形成了很大的声势。
可是在桓盛组织起官军,将这些叛乱的地方包围起来后,有装备精良的官军控制区域,白袖军很快就陷入了混乱之中。
桓盛偏偏还不主动攻城。
他断粮。
打仗消耗的是粮食,起义军起事,大多仓促,没有什么存粮的准备,这些人一般就像是绿林劫匪一样,打到哪算到哪。
这一座城打下来,就把这座城里的粮仓尽情享用,而且这些叛军的将领素质良莠不齐,未必能控制得住这些叛军在粮食上的消耗。
很多人饿疯了,第一次见到那么多的粮食,难免是要狼吞虎咽,顿顿吃饱喝足。
谋反这种事情,就是有上顿没下顿,这样消耗下去,以桓盛的判断,缺粮就是时间问题。
不过桓盛这对敌的方式,还得看这些叛军攻陷地方的速度。
快的话就不顶用,要是攻陷地方的速度慢,就容易解决的多。
而且桓盛还让其他地方的官军严阵以待,避免其他地方也出现所谓的义军响应起事。
桓盛当然很怕其他地方也窜出来几个流寇举着起义军的旗帜,多点开,但是他更相信这些叛军是时机主义者。
大周王朝局势不好,他们就会跟着白袖军一起起事,但白袖军办不了事,这些人可能就没那么敢响应了。
但桓盛错估了大周王朝吏治的腐败,错估了大周王朝对百姓的压迫。
他的方针和思路是没有问题的,可人心是最难窥视的,不是说大周王朝表面上的局势好,就有人会静观其变,不响应起义之事。
事实就是,大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