姓必是帝后一起感激的,因为他们都是受过凌姑娘照拂的。
别管从长安来的人怎么说皇后,出身低微啦,行事张狂啦,但凡被燕地百姓听到,一定会替皇后抱不平,甚至发生动手事件。
我们的皇后要是不狂,能守住边关?能震摄鞑子?你们是没看到曾经荒芜的边城,要不是有皇后在,能有今日……
这样的场景锦岁没看到,但凌爷爷看到了,他替孙女感到高兴,也明白孙女曾说,不必在意权贵的看法,因为她在乎的是底层百姓。
三月大大小小的考试结束,燕州第一个公办小学堂落成,毫无疑问是燕九支持的,几乎全是燕家出资所建,但挂得是皇后娘娘的名。
同样毫无疑问地,受到权贵们的嘲讽,和一些官员的反对,他们反对的理由很好笑,笔墨纸砚贵,费浪国库钱财。
再一说是皇后出资不动用国库,堵了一些人的嘴。但又有新的反对理由,那就是让底层百姓的孩子读书于国无利。
都来读书了,以后谁耕田、谁种地?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很多次,他们就是选择性忽视而已。
接着就是一些人看笑话,公立学校也收学费,但是比私塾少,还管一顿午饭,这是一笔大开销,且看皇后的私产能支持她折腾多久。
然后就是最费钱的一物,书本!一些权贵直接放言,他们从长安迁来,书留在长安,无书可捐献给皇后。
没错,曾经皇家要开学院,还得找士族权贵捐书。这年头书可是极贵重的传承之物。
他们以为皇后会动用权力,让一些书生抄书。结果没想到的是,凌爷爷的道观捐了万册启蒙书给学院。
众人好奇一看,只见那些书籍印刷精美,纸质也是极好。不同于以往的书籍,这批启蒙书上有标点符号,还有学识字的拼音。
这个拼音锦岁用的不是字母拼音,而是锦岁找翰林院的学究,用偏旁结合甲骨文拟的拼音。
这给学术界一大震惊,开始反对皇后胡来,岂能胡乱篡改古文?再一看编剧拼音的是翰林院的学究,还得到皇上认可。
而拼音和标点的使用,确实使启蒙变得简单很多。同时引起他们在意的是,一个道观怎么会有这样厉害的印刷术?还一点风声都没漏?
当然没漏,活字印刷是顾长萧放在军区印的,然后将书暗中送到道观而已。
这批书籍的出现,对士族的打击最大,他们引以为傲的教育垄断彻底打破,他们骄傲自得的私塾,从此只会泯灭于众,再也无法出现一半翰林来自士族私塾的情况。
旧时王谢堂前燕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