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活动。
众人边走边聊,找了一个地方坐了下来。
这时,陆续会有年轻人跑过来跟林玉娥寒暄问好。
林玉娥是一位非常有亲和力的官员,每个人都会聊上两句,就算不认识的,也会互相了解一下,加深一下印象,也就算是记住了
李长喜和郭振宁一起走了过来。正好两人分别是李子吉和郭平江的儿子,是公认的李家和郭家重点培养的新生代精英。
这个富二代的关系不错,当然也不是那种特别好的朋友,但也可以说得上话儿,所以在这种场合也是同进退。
两人来到林玉娥面前,跟她打了声招呼,礼数很周到,态度很得体。
林玉娥打量了李郭二人,说道:“不愧是大家族重点培养的青年才俊,光看长相就是一表人才,人中龙凤。”
李子吉和郭平江连忙谦虚几句,说几句场面话。
“麦德姆,那您就太过奖了,我家这小子是担不起才俊这个说法的,说话办事儿不成熟。”
“我家儿子还不成器,以后如果他有什么做的不对的地方,该骂骂,该批评就批评,不要给我留面子。”
林玉娥笑着客气了几句,她哪里有那个闲心,还批评这些公子哥儿,实在无趣得很。
说实在的,要按照影响力来说,还是这些港岛的商界的大佬更大,更深厚,实力更强大。
简单的说,港岛未来的产业发展让林月娥忧心忡忡,方向不明,一时难以抉择。
俗话说的好,不在其位,不谋其政。
林玉娥在上任之前,绝对想不到港岛的产业和经济结构会有那么大的问题,以及弊端。
而且这些弊端很明显,却找不到合适的办法去解决。
说白了,现在的港岛仍然是以地产和金融为主的经济体,其他的产业非常弱势,甚至可以说忽略不计,没有明显的贡献。
比如说传统的制造业,以前的港岛制造业是很强的,但几十年过去了,各类工厂早就已经转到内地,以及东南亚地区了。
港岛的实体产业已经是真空状态了,就算有一些工厂留下来,也是小作坊式的了,几乎没有中大型的制造企业。
当然,林玉娥跟其他港府官员也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儿,事态如此。
毕竟港岛这地方那么小,用地非常昂贵,盖厂房光是地价就会上很大一笔,更不用说人工成本更是贵上加贵,无论是比内地,还是东南亚,都要贵上十倍甚至几十倍往上。
港岛已经没有发展制造业的条件了。
但是这不意味着没有其他的发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