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本地文艺圈名流,自然要支持一下,所以邀请了很多圈内人士,一同观看。
在开场前,她把这部剧吹得天乱坠,虽然她还没看过,但这就是对卓戈的信任。
然而很快就发现,邀请来的人表情都有些尴尬,对于她的赞扬,也只是礼貌性地附和,对演出并不感兴趣,甚至有点嫌弃。
更让芙琳莫名其妙的是,剧院中普通坐席上座率很满,包厢却空了不少。
这很不正常,通常一出新戏剧在城市里首演的时候,总会有不少有钱人来凑热闹,就算不感兴趣,也要来看看。
谁要是连新的艺术热点都不了解,是会被其他富人嘲笑的。
观看到演出结束,被芙琳邀请来的人也没太大反应,象征性地鼓了鼓掌。
谢幕时,包厢里只有芙琳自己起立向剧团致意。
把她整得都怀疑自己的审美了,她看得还挺投入的。
很久没看到过这么有趣的剧本,表演和舞台效果也相当过关,没道理反应这么冷淡。
直到散场后,一位和芙琳关系很好的画家才告诉她,最近这部剧在戏剧界的评价相当负面,大家也不能表现得太喜欢。
这个逻辑听起来很诡异,评价好不好和自己喜不喜欢之间按理来说关系不大。
毕竟审美是个很主观的玩意儿,自己喜好就是第一标准。
但对于圈内人士来说,不行。
这是一群生活中方方面面都要追上圈内标准的人。
衣着样式,娱乐方式,乃至应该“喜欢”吃什么,都有一套规则。
你爱啃鸡爪?不行。
那是穷人才喜欢吃的东西,你也喜欢就是没有品味。
同理,喜欢一部主流评价不好的戏剧,也是没有品味。
他们的生活就像一场化装舞会,看起来光鲜亮丽,但必须一直迎合派对主题。
听好友这么一说,芙琳便想看看主流观点到底是怎么批评的。
如果说的有理有据,就当学习,戏剧也不是她的专业领域。
然而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
好几个针对《控方证人》的差评直接挂在热搜上。
撰写者一个个的头衔都贼长。
什么著名作家,剧作家,诗人,旅行家,文学研究者,神学大师,剧院管理,戏剧公会认证评论家。
以上一整串是一个人的头衔。
批评的题目也十分不得了。
《细数〈控方证人〉十宗罪》
《是谁要毁了戏剧的未来》
《披着悬疑外衣的闹剧》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