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因如此,刘继隆在翌日来到了临州大营,杨复光也在随行人员中。
面对陇右兵马操训,杨复光确实眼前一亮。
临州镇的兵马虽然不多,但三千人对垒操训的兵势,却比崔铉在嘉州所操训的那三万西川新军还要令人震撼。
杨复光并非不知兵事,所以他大致一看,便了解了陇右军的情况。
从他所见规模来看,陇右一镇大概是四千多人,每军一千多人。
每军一千五百人中,有精骑约四百余人,余下还有近千步卒。
这些步卒装备与精骑相差不大,配有弓弩、丈二长枪和金瓜锤一柄,鄣刀、横刀各一柄,以及弩矢、箭矢各一壶。
瞧着陇右军步卒的装备,杨复光便不由倒吸了口凉气。
按理来说,刘继隆麾下将士的装备,实际上就是《唐会典》中唐军该有的制式装备。
但问题在于,如今的大唐早已不是昔年的大唐。
大唐财力有限,藩镇也同样如此。
如果要按照标准对兵卒武装,那在每个兵卒身上的投入,最少不下五十贯。
这五十贯还只是装备,而不包括对兵卒的培养。
要知道,唐军的标准装备重量在六十斤左右,因此兵卒需要在自身负担六十斤重物的情况下,听从军令与敌军作战。
这样的负重也就带来了极大的消耗,因此募兵过后,得将兵卒养得虎背熊腰才行。
哪怕唐军强盛时,也不过以五千余万人口,养兵五十七万罢了,而五十七万中,只有六成能满足标准,余下四成基本都是不达标的驻兵和轻骑。
崔铉所募的三万西川新卒,如今只有七成负甲,余下三成大概率是不会负甲了。
除此之外,这些兵卒都是持一丈长枪,仅配横刀一柄、七斗弓一张或擘张弩一张,钝兵仅一把。
饶是如此,兵卒负重也在五十斤左右。
哪怕操训大半年,几万西川新卒也才堪堪能结些不算繁琐的军阵,身子还算强健,却比不得陇右这种虎背熊腰之士。
若非见过武州、岷州等地的陇右兵马,杨复光兴许都会以为此处兵卒皆为刘继隆麾下牙兵。
想到这里,杨复光试探着笑道:“节帅麾下兵马如此雄壮,想来应该有二万兵众吧……”
刘继隆轻笑看向曹茂,示意其接茬。
“二万?”曹茂明了,语气嘲笑道:
“若是只有这点兵马,我陇右如何威慑四方?”
“那不知……”杨复光试探询问,曹茂冷哼道:“我陇右有虎士四万余众。”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