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确实是得道高僧。
正因如此,他才想着借助裴休去世的消息,召法海来长安一聚。
“大德,朕有一事不明。”
“陛下请讲……”
偏殿内,李漼坐在主位,对坐在左首位的法海询问道:“不知大德如何看待民间所传的武宗灭佛之说?”
法海闻言,神色依旧平静,但眼中却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。
面对李漼的询问,他脸上神色自若,声音低沉而有力:“陛下,贫僧以为,此事非武宗一人之过,亦非佛法之过,乃是时势使然。”
李漼微微颔首,示意法海继续说下去。
法海毕竟是裴休的儿子,父子书信往来间,法海也能知道不少朝廷的事情,因此他很清楚自己要怎么说,才能赢得这位咸通皇帝的青睐。
“武宗之时,天下寺院广占田产,僧尼众多,不事生产,却享有免税免役之特权。”
“寺院财富积累,甚至超过朝廷府库,而百姓却因赋税沉重,苦不堪言。”
“武宗为整顿朝纲,减轻百姓负担,故而下令灭佛,收回寺院田产,遣散僧尼,以充实国库,缓解民困。”
李漼听罢,眉头稍展,但仍有疑虑:“大德所言,朕亦有所耳闻。”
“然灭佛之举,是否过于激烈?”
“佛法乃教化人心之良方,岂可因一时之弊而全盘否定?”
法海微微一笑,语气中带着几分慈悲:“陛下明鉴……”
“灭佛之举,确实激烈,然武宗之初心,乃是为国为民。”
“佛法虽为教化人心之良方,然若寺院滥用特权,背离佛法本意,反而成为百姓之负担,则灭佛之举,亦有其不得已之处。”
说到此处,法海顿了顿,眼见李漼脸上没有其他表情,这才继续说道:“然佛法广大,非一时一事所能灭尽。”
“武宗之后,佛法复兴,寺院重兴,僧尼再聚,此乃佛法之生命所在。”
“陛下今日问及此事,想必亦是关心佛法与国运之关系。”
李漼点了点头,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:“大德所言极是。”
“近日来,朝中户部与度支皆出问题,而祠部奏括天下寺庙及僧尼人数,言大寺近千,兰若近万,在册僧尼七万七千有余,佛田数百万。”
“奏表之后,朝中便有不少大臣奏言拆除佛寺,还僧尼与田亩于朝廷。”
“大德以为,朕应该如何做?”
李漼的问题令法海心里一紧,要知道昔年武宗灭佛的主要原因,就是因为国库空虚,而僧人拥有田亩山川不纳赋税,富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