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大人物。
在一百年前,夏阳曾有五大族,分别为卜氏、董氏、韩氏、冯氏、同氏。
其中卜氏是“孔门十哲”卜商之后。卜商又称子夏,在孔子死后,他游历诸国,晚年到少梁定居,开创了赫赫有名的“西河学派”,田子方、段干木、吴起、禽滑厘等战国名士,都在此学习受业,可谓是整个战国法家的起源之地。
董氏是楚汉时翟王董翳之后。董翳本是秦国都尉,先在秦末大乱时随章邯征战,大破陈胜、项梁,算是威名赫赫的一代名将。只是巨鹿之战中为项羽击败,便说服章邯向项羽投降,被项羽封为翟王。后汉高祖刘邦还定三秦,他不能力敌,再次投降后,便迁居于夏阳。
韩氏的起源倒简单,就是战国时韩国王族旁支。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,其国名与国姓便来自于夏阳境内的韩原。而在周襄王时,秦穆公在韩原击败晋惠公,一举奠定关西霸业后,韩氏主脉便迁往河东,一部分旁支则留在这片祖地,继续生息繁衍。
同氏、冯氏的渊源最短,但祖先却更加有名,他们是太史公司马迁之后。作为西汉有名的著史世家,在司马迁著写完《史记》后,他自认为秉笔直书,得罪了汉武帝,子孙后代必受牵连。便令长子司马临改姓冯氏,次子司马观改姓同氏,以此来避祸。
这五姓共同见证了夏阳在五百年岁月变迁,在两汉的兴衰中,一度以为这种生活会到天荒地老。但历史的长河从来没有什么永恒,随着汉魏的更替,夏阳的格局也紧接着发生了改变。
在官渡之战后,袁曹在河东大战,其间夏阳的第一大族卜氏参与到高干河东之乱中,结果为参军张既所族灭。
而在曹刘汉中之战时,关中因粮食匮乏,民心不稳,曹操便将关中的大量民众迁往河北,夏阳的第二大族韩氏因此离开故乡。
至此,夏阳县仅剩下董氏、冯氏、同氏三姓。他们以接近苟延残喘的方式存活着,又默默等待着振兴家族的良机。
如今的这三姓都已称得上是中落,主家占地不过千亩,仆从不过十余人,在关中诸姓中根本无足轻重。但在夏阳,经过数百年的开枝散叶后,他们的影响力毫无疑问是巨大的,毕竟三姓族人几乎占据了夏阳户籍的半数,想要治理好夏阳,当然离不开他们的帮助,所以魏晋以来的历任县长都以笼络为手段。
其中被笼络最多的自然是上庄董氏。虽然如今文风发达,士族间多贬武崇文,以诗书传家的往往高人一等。但在夏阳这么一个穷困的地方,诗书显然用处不大,而出身名将之后的董氏兼修兵法、刑狱,颇通庶务,所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