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由不能说完全不成立,可是她无法将这个结论写进文章里呀。
方唯察觉到了对方的情绪变化,便补充了一句:
“我觉得还是保护的好吧,大队有专门的砍柴区域,禁止任何人到山上乱砍滥伐。除了每一年的采摘季,平时几乎没人深入山林,所以这一带基本上都保持了原始的风貌。”
方唯这个理由听起来就顺耳多了,杨记者赶紧掏出小本本记录了下来。
中午时分。
三个人才走进了野生板栗林。
主要是因为杨记者体力不支,走走停停,耽搁了不少时间。
在这里,杨记者又拍摄了不少相片,随后大家坐下来吃了一些干粮喝了点水。
三人休息了一个多小时,又去野生油茶林和野生枇杷树林看了看,大家便打道回府。
“方支书,明天就不打扰你了,我在大队随机采访一些社员和知青,后天我就要返回京城。谢谢你的配合,耽搁了你两天的时间。”
晚饭是在方唯家里吃的,杨记者说了接下来的行程安排。
方唯对她的印象倒不错,只是不知道采访完毕回去后,她会把文章写成啥样子。
两天后。
郭永清来队里接上杨记者,直接送她去了陈州。
方唯以为即便会在报纸上刊登杨记者的报道,恐怕也需要一段时间。可结果只过了一周,国内著名的媒体就登载了杨记者的署名文章,引起了众多的关注。
文章从方唯担任二队的队长说起,细数了山上山下的变化。其中着墨最多的就是,下塘大队数年如一日坚持植树造林的事迹。
在杨记者的笔下,山下的村子和山上的山林,都充满了勃勃生机。这里风景如画,人们安居乐业,农业生产和副业生产蓬勃向上,这不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典范吗?
文章还配了图,图文并茂,就很有说服力。
一石激起千层浪,接下来又有多家媒体跑到下塘大队,搞得方唯不胜其烦。
随后的接待工作都交给了郑虎,方唯带着一家老小去了省城。
现在这个季节还有些热,但比起三伏天还是要好一些。省城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,尤其是美食很多,换着样都吃不完。
他这次来省城主要还是为了工作上的事情,游玩都在其次。
“莲,明天你带着阿公、阿姐和两个小家伙去外面转转,想吃什么想买什么你自己拿主意,我要去建工设计院办事。”
方唯的“新居项目”交给了省建工设计院做设计,人家已经完成了实地考察,目前正在紧张的进行之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