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是人命贱。
手里的钱财,较好的保值方式,除了买黄金储藏,那就是买人买地了。
都说穷人三件宝,丑妻瘦田破袄,肥田美妻惹祸根苗。
而对如今的李逸来说,他已经有足够的身份地位,能够保住自己的美妻肥田了。
士族豪强,首先就是地主,然后是读书人。
而贵族名门,那就还得有足够的官爵地位。
李逸对买田置地不是很积极,更不太喜欢蓄很多奴隶,他倒更愿意研究下庄园经济,发展点养殖副业,果木经济啥的。
养猪,就是他今年准备重点搞的项目。
但十娘她们却觉得买田置地,买牛买奴更简单更稳妥。
御宿川有刚敕修好的无极堡,长安城也有好几座宅子,到高陵再买宅置业,李逸觉得没啥必要。
不过既然她们都主张,李逸也就没坚持,
毕竟也只是小事,大事商量,小事嘛女人做主也一样。
贵族在这个时代,处处优先,享有特权。
平民百姓,只能一妻,不能纳妾,匹夫匹妇,就算田地,也有限额,每丁只能拥田百亩,得有勋官,才能提升田额。
但身为浅水伯爵,又是五品官,加九等勋,李逸只要不是强买强卖,巧取豪夺,正常买田几乎没啥限制了。
最过份的是,
哪怕李逸现在拥有几千亩地了,但他身为官,免课役,这些田不用纳田赋租调,一点不用。
也就缴点义仓粮,户钱。
这是大唐国家税制里很不合理的一处,但李逸是这个不合理税制的受益人。
满朝勋戚贵族官员们,都是这个制度的受益人。
所以大唐的基本税制是按丁征收,每丁每年,缴租两石粟,交绢两丈、绵三两,或布二丈五、麻三斤。每年还得服免费丁役二十天,闰年还要加两天。
如果每个课丁能实授百亩地,这个租调庸负担,倒还好。
但实际上,很少能足授,哪怕是开国之初,
尤其像关中这样的狭乡,地少人多,权贵、寺院又多,御宿川罗家堡的百姓,基本上每丁只分到三四十亩,而足额也仅能分五十亩。
以后再添人,甚至这三四十亩都没地分了,得有人死了退田后才能再分,但退的也只是口分田,一般也是原主子孙优先继承,
这样一来,在第一波开国授田红利过后,后面能分田的只有那些边疆之地了。
如果实授五十亩地,意味着租赋负担实际涨了一倍,要是只授三十亩地,那就是理论负担的三倍有余,而如果没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