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92章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
夏,六月。
齐王岭烽燧,燧丁赵信猛然瞪大眼睛。
东北方向的大泉岭烽燧那边,三道笔直的黑龙正撕裂苍穹。
“狼烟!”
“三柱狼烟!”赵信扯开喉咙大喊。
来自同一个村庄的赵安从烽墩底下上来,扑到夯土烽墩台边,果然,三十里外的大泉岭那边,狼烟起!
“上次三柱狼烟,平遥城陷,再上次三柱狼烟,是榆次城陷,”
“这次,莫不是介休城失守?”赵安咽了咽喉咙,满头大汗。
做为烽头的赵信此时也顾不得那些了,“赶紧,燃三柱狼烟!”
大唐烽火台,白天燃烟叫燧,夜晚放火叫烽,在河东遍布着许多烽火台,每三十里一座,是最快的传递军情的办法。
每日若无警讯,便在初夜,放烽一炬,以报平安。
齐王岭上的烽火台,就在阴地关后齐王岭,此处传说当年齐王高欢曾在此驻军得名。
烽堡不大,是一个夯土台,直径也就十丈不到,高不过几丈。
平时有五名烽丁,烽丁们并不是士兵,而是州县征发本地百姓服的丁役,一次当值十天。
赵信牢记燃放烽火的规矩,
凡寇贼入境,马步兵五十人以上,不满五百人,放烽一炬。得蕃界事宜,及有烟尘,知欲南下,放烽两炬。
若余寇贼五百人以上,不满三千人,亦放两炬。
放烽三炬,蕃贼五百骑以上,不满千骑,审知南入,放烽三炬;若余贼寇三千骑以上,亦放三炬;
只有敌人万人以上,放四炬。
两炬以上的烽烟,要一直传递到京师。
赵信甩开衣衫,赤着膀子提起锣先敲响,招呼在下面的另外三人上来。
烽台五个人当值,平时必须一人在台上当值,另外一人在下面休息轮替,还有三人,则负责种地、备薪草、巡逻。
赵安赶紧搬来烽台里储备好的狼粪、蒿草等,
赵信点燃火折子,
青白色烟雾窜起丈起,他又拿起浸湿的羊毛毡盖住,
等憋了一会再掀开,就会有大量积蓄的浓烟直冲宵汉。
另外三台烽卒也很快赶了回来,各司其职。
齐王岭下,
阴地关上,镇将也早看到了大泉岭那边升起的狼烟,紧接着就看到关后岭上烽台的三道狼烟。
“擂鼓、摇旗!”
得到烽烟讯号,关内老卒迅速跑到钟鼓楼,那里并排摆着十二面牛皮大鼓。
老卒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