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瑀举笏回复,“陛下,李逸功劳不小,但先前刚晋封为安定郡公,一年时间,从白身到郡公,已经封赏够厚了。他还年轻,以后路还长远···”
李渊出声打断了他,“年纪是年纪,功绩是功绩,岂能混为一谈?我大唐刚建立,岂能就处处谈资论辈?
曾经朕赐封潜家奴,有人说他们是奴隶不能封官赐爵,但朕回复他们说,朕挥义师南下,沿途战斗,朕的家奴,还有那些沿途投奔义军的奴隶、商贩、工匠等贱籍之人,
他们冲锋陷阵,立下功绩,又岂能因他们原本身份而就不赏?
难道战场上,敌人的箭矢只射其它人不射他们?
有功则赏,不因良贱、年纪而区别。
朕现在就问你,李逸的功绩,够不够封国公?”
“够!”萧瑀这次也很痛快。
其实开国之初赐封爵位,还是没那么严格的,甚至封赏的比较滥。
比如皇帝的宗室族人,前后已经封了好几批,郡王、国公、郡公封了一堆。
而对于那些跟随或后来投奔的前朝旧贵族,李渊也基本都赐予旧爵,现在许多名门贵族,一族好几个国公爵位,大多还是前朝留下的。
而那些割据一方的官将枭雄,或是率领部众的草莽好汉,只要带地盘带人马来归附的,
一般也都有获得较高的官职爵位,
就连兵败如丧家犬的朱粲都能授封他楚王,如今的离石胡刘季真也能封彭城郡王,就可知朝廷授爵的要求并不算高。
罗士信仅带着一千五百人投降,就授封县公。
任瓌原只是李建成的老师,起义之初,主动去招降了几个县,就赐封管国公。
盛彦师伏击斩杀了叛逃的李密,也获封葛国公。
一般来说,想在如今大唐拥有国公爵位,那么你要么是有前朝国公爵,拥护本朝,或后来归附,一般也能继续保留原国公爵位。
甚至可能原只是郡公县公,因家族、名望,和皇帝关系等,给你直接封公,比如杨恭仁,原来也只是个郡公,被俘虏押来长安,还给赐封观国公了。
又或者你是宗室,皇帝的侄子或侄孙,亲近的直接封郡王,疏远点的也能授封个国公郡公。
再又或者你有地盘,或有兵马,比如前不久献地归附的徐圆朗,就被赐封为兖州总管、鲁国公。
也有较早从龙起义的元勋,进入长安后直接就封国公了,比如原国公史万宝,原来只是跟建成他们玩的较好的游侠罢了。
反正现在大唐的封爵,跟散职散实官一样,虚的很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