但曹昂却没有聊别的,跟在场众人进行寒暄,甚至在此期间提到了荆州州学事宜,卧龙书院的问世,的确叫一批大儒名士留在南阳,但是在荆州的,还有先前避难荆州的,却是没有来。
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宋忠了。
不过不要紧。
能从荆州学派里抢走一批大儒名士,这在曹昂看来就是纯赚,毕竟靠此学派的确使荆州吸引大批人前去进修。
这其中就有诸葛亮、徐庶、石韬、孟建、崔钧等一批俊才,就这还没有悉数荆州本土的俊才。
“…昂此来卧龙书院,的确有几件事。”
在一番寒暄后,跟众人熟络起来,曹昂笑着道:“在讨袁期间,昂偶得一批典籍,所以就想将其转交给卧龙书院。”
听到此言,在场众人露出各异想法。
而真正激动的,也就只有许慈了。
卧龙书院是曹昂提出创办的,所需钱粮亦是曹昂直拨的,但涉及筹建种种事宜,却是他一直在操办的。
对卧龙书院,他是真有感情的。
尤其是一批名士大儒携所收门下弟子,还有一大批读书人赶来南阳,使得卧龙书院的规模扩大,这叫许慈是很高心。
许慈师从刘熙,钻讯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论语》等,能够一批大儒名士来,尤其是精通经学的,这段时日可叫许慈收获颇丰。
“不过近来镇南将军府,有诸多事宜要解决。”
曹昂话锋一转,看向许慈一行道:“卧龙书院这边有不少事要做,来进修的学子,要授业的讲师,昂觉得应该进行一场比试,有道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嘛,有真才实学,大家都拿出来。”
听到这里,不少饶脸色变了。
曹昂想讲的,一些人听出来了。
司马徽就是其中之一。
看来镇南将军这是不高兴了。
为何?
还不是近期在卧龙书院生起的风潮。
“公子的不错。”
朱野此时上前道:“师承固然重要,但自身才学才是根本,卧龙书院幸得公子支持,才得以有今日。”
“恰恰是因为这样,几乎每日都有大批人来投,然卧龙书院就这么大,这也在宛县引起不少事来。”
“这也是昂的意思。”
曹昂微微一笑道:“真正有才学的,就留在卧龙书院授业,注释,撰书,进修,才学差些的,可到郡学、县学去教书育人,当然这也是为自身学问更精进嘛,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如此方能在学术上有大突破,诸公,诸君以为呢?”
对朱野的率先表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