、政治理论或社会问题,要求考生结合四书五经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。
要求逻辑清晰,论证有力,此题只为考教考生们的思辨能力。
诏诰表是三种文体的统称,实为模拟朝廷公文写作,如诏书、诰命、表章等。
格式需要遵守规范,语言需要庄重大气,接触不到此类文体的考生就得四处花钱买大人们流传出来的范文,当然,也有不要钱的,就是不保证是“正品”。
判语则为模拟司法判决,要求考生根据案情撰写判词。
依据当朝的大周律法,要逻辑严密,依法依律,公平公正的判定案情的孰是孰非。
此为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,包括分析、公文写作和司法判断,选拔具备实际政务处理能力的人才。
乡试第三场主要考察经史时务策,题目涉及经学、历史及时务。
要求考生结合儒家经典、历史事件和当前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民生等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。
答题者需要逻辑清晰,论证有力,切合本朝实际情况为当权者献计献策。
这一场考教的是考生的学识积累、知识面的宽度、广度、深度和实际应用能力。
为国选拔具备实际治国理政的人才,评估其综合素养和治国才能。
书归正传。
吏宣读完毕后,自有差役发放考卷。
考场更加沉寂起来,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,墨条摩擦砚台的声音,还有细微的叹息声。
蒋七很快理出思路,提笔蘸墨,赏心悦目的字一个个落于纸上。
蒋家几人散落在考场不同考棚,很好,没有人挨着“臭号”。
长相并不很相像的几个族兄弟,此时的气场却出奇的相似。
云沐泽进了考场后,不知为何一直静不下心,用了足足一刻钟才把墨磨好。
提笔之时,那被燃尽的手稿又似在眼前显现。
摇了摇头,终于在草稿纸上落下第一笔。
蒋七的本经是《春秋》。
翻来考题——“郑伯克段于鄢”
原书曰:\"郑伯克段于鄢\"。
段不弟,故不言弟;如二君,故曰克;称郑伯,讥失教也,谓之郑志;不言出奔,难之也。
遂真姜氏于城颍,而誓之曰:\"不及黄泉,无相见也气既而悔之。
翻译成大白话——
\"郑伯克段于鄢气共叔段的所作所为?不像弟弟,所以不他是郑庄公的弟弟,只写他的名字;郑庄公和共叔段之间的战争好像两国国君相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