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1章一次挑战
“钢铁侠”的成功,只是一个开始,彼时迪士尼还没有摸索出门道,摸着石头过河,所以小罗伯特-唐尼出演“钢铁侠3”的时候,加上票房分红之后的最终片酬也达到五千万美元,这也是演员顶尖片酬的绝唱。
这,才是分水岭。
以迪士尼为首的电影制片公司开始转嫁风险,演员成为超级英雄的捆绑代言人,观众因为漫画角色因为版权作品走进电影院——而不再是演员本身,只要电影公司牢牢把握版权,他们就掌握话语权。
如果电影公司愿意,他们可以随时更换演员,重启系列。
比如“蜘蛛侠”系列。
比如“超人”系列和“蝙蝠侠”系列。
同时,也就是“钢铁侠”之后,捆绑签约越来越多,迪士尼选择一些三线、四线演员出演超级英雄角色,一口气签约多部作品,不仅物美价廉,而且可以杜绝后患,不会被演员牵着鼻子走,牢牢控制局面。
正是因为如此,莱昂纳多-迪卡普里奥被称为“好莱坞最后一个巨星”,在他之后,无论是约翰尼-德普还是小罗伯特-唐尼,他们都各自被绑在一个角色上,并没有能够重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巨星辉煌。
所以,2010年以后出演超级英雄电影,确实需要三思而行。
但是!
2010年以前,超级英雄电影却是截然不同的一番面貌。
尽管在这一阶段,超级英雄电影并没有占据主流市场,不要说票房书写历史了,扑街作品也大把大把;但事实上,站在二十年之后回望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,超级英雄电影着实出现不少佳作。
“刀锋战士”、“地狱男爵”、“黑暗传说”、“守望者”、“x战警”、“金刚狼”、“蝙蝠侠:黑暗骑士”……
等等等等。
这些作品往往走轻量级的b级片路线,放弃主流市场观众,反而能够发挥自己的特色,展现不同魅力。
而在这之中,“蜘蛛侠”则是独树一帜的经典。
即使是在二十年后,“复仇者联盟”、“美国队长2”、“银河护卫队”等等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超级英雄电影全面占据大屏幕的情况下,当人们讨论2000年第一版“蜘蛛侠”的时候,依旧是当之无愧的杰作。
根本原因就在于,这一版本“蜘蛛侠”的导演山姆-雷米,静下心来,深入一个高中生的世界,探索彼得-帕克意外得到超能力之后的心理变化,以他为基点展开“能力越大责任越大”的思考,对超级英雄展开剖析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