,这位安森到底有什么底气?
自然而然,视线也就落在“公主日记”之上。
其实,在这些热议这些争论的背后,一切,都是关于时机的——
八月初,按道理来说,暑期档已经进入收官尾声,从观众到媒体再到业内人士全部都慢慢进入回落状态,就连上映作品的规模以及热度也没有可比性。
却没有想到,“尖峰时刻2”书写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;“公主日记”也不甘示弱地小小爆了一次,刹那间又将视线全部拉回来,暑期档战火再次点燃。
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一个“初出茅庐、平平无奇”的帅哥瓶演员却在短短一周之内掀起两次热潮,一次是首映式红地毯、一次则是“纽约时报”,如此级别的待遇轻而易举就引爆了业内热议。
他,凭什么?
如果好莱坞业内有这样的想法,普通观众这样想也就不意外了,区别在于,普罗大众缺少一些攻击性和批判性,更多是好奇,带着挑刺心理的好奇——
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演员,居然能够引发如此讨论?这,确定吗?
所以,当人们因为好奇走进电影院,“公主日记”到底能够带来什么?
不知道。
因为“纽约时报”什么都没说,那篇专访里呈现出一个演员的真实形象,反而是对电影的讨论几乎不见,以至于人们不知道自己应该期待什么。
自然而然地,安森在大屏幕呈现出来的形象就会偏离期待——不管是什么期待,电影都和自己的想象不同,届时又将迎来一轮全新讨论。
喜欢?厌恶?无感?
更重要的是,“公主日记”这样一部电影,经得起推敲、经得起讨论吗?
一切,全部陷入未知。
但这样的未知却是令人期待的令人亢奋的。
“纽约时报”点燃一抹微弱的星星之火,却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碰撞之中助长声势,转眼就浩浩荡荡地蔓延开来,展现燎原之势,引爆暑期档残存的能量。
熙熙攘攘地,电影院再次热闹起来,谁都没有想到,今年暑期档居然一直到八月还能够看到这样的场面。
这里,还有一个巧合。
严格来说,本来被认为是影响“公主日记”票房表现的潜在干扰,现在却因缘巧合之下成为观众们进入电影院的燃料。
八月第二周,“美国派2”首映。
两年前的暑期档,一向热衷于以小博大的环球影业推出一部青春性喜剧“美国派”,这部投资成本仅仅只有一千一百万美元的作品,在暑期档一众重磅项目里显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