没问题了,下一场。”
和安森此前的作品相比,格斯的拍摄风格就是一个极简,尽管史蒂文拍摄工作效率高,但那是拍摄之前准备工作充分的结果;格斯却没有太多准备,一切从简,整个拍摄进度也是飞快往前推动。
“大象”这部电影里,场景不多,但格斯准备玩一个样,同一个场景切换不同视角展开,也就是说,相同的情节可能以多个视角持续不断地呈现。
但和那些烧脑反转电影不同,格斯希望用这些单调重复的镜头来表示校园生活的枯燥,同时也勾勒出鲜活生动的群像,展现不同视角看到的景象。
所以,投入拍摄前,格斯会和学生们确认一遍“情节”,保证他们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然后无视摄影机的存在继续忙碌自己的事情;再确认摄影机的运动路线,保证学生们不会撞到哈里斯。
至于台词、动作等等细节,格斯不会进行指导,而是由学生自由发挥。
最后,格斯会找到这一场戏的主角,确认的事情基本相同,唯一区别就在于,摄像机会对准主角,以特写、近景、远景等等不同的镜框捕捉状态。
整个拍摄,只有基本框架,其他一切都显得非常随性。
整体而言,格斯很少很少挑刺,比起表演细节来说,他更在意演员的状态和气场,这也是镜头试图捕捉的。下一场戏,主角正是安森。
不止格斯,巴掌大小的剧组里里外外都能够感受到跃跃欲试的期待;不过,格斯的期待和其他人的期待,应该不是一回事。
格斯期待的是安森在演技方面带来惊喜,而其他人期待的则是近距离亲眼看到好莱坞演员的表演——
简单来说,一个是专业视角,一个纯粹就是看热闹。
那么,万众瞩目的主角呢?
老实说,安森有些不确定。
以往,不管什么角色什么剧情,至少有一个剧本,剧本上有台词、有表情、有状态,再配合剧组安排的走位,演员总是能够在摄像机镜头里找到自己位置的。
现在,没有剧本,什么都没有,一句“自由发挥”丢过来,反而让人不确定应该怎么办——
世界上最难决策的命题就是,“随便”。
格斯让安森自由发挥,安森也不能一登场就来一个三百六十度的大风车地板动作吧,如果真是那样,安森不确定格斯是否会当场爆炸。
在表演方面,安森依旧是一个新人,此前的角色全部有迹可循,安森的努力也能够找到一个方向;这次却没有,就只能依靠自己。
呼。
这是一次挑战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