仅是天真的,而且是愚蠢的,他们的行为更是让电影变得粗糙笨拙,褪去光影魅力,回归原始却可能导致粗制滥造,那才是对电影真正的伤害。
1998年,戛纳电影节上,道格玛一号作品、二号作品登场,分别是托马斯-温特伯格执导的“家宴”和拉斯-冯-提尔执导的“白痴”。
其中,“家宴”一鸣惊人,赢得满堂彩,并且赢得那一年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。
两部电影的手持摄影、未修饰的阴暗光线,反而成为冲突表现的全新手法,在艺术层面上为电影增色不少,朴素的表演、粗糙的剪辑、真实而富有冲击力的场景更是引发诸多争议。
这两部电影的闪亮登场让人们意识到艺术探索的全新手法,自然光和手持摄影碰撞出截然不同的化学反应,越来越多导演纷纷加入他们的行列。
道格玛95的初衷是摆脱技术的影响,重新回归到故事、角色以及导演工作上,剥离那些哨的噱头,重新回到电影的本质;但同时,这也引起诸多争议,摇晃的镜头、粗糙的画面、混乱的剪辑是否就是所谓的“艺术性”,电影的视听语言是否应该因为抛弃技术而沦为一纸空谈?
答案,是否定的。
“如果为了遵循誓言而阻碍电影的发展,这是得不偿失的。”
如同因噎废食一般。事实上,包括四位发起人导演也在不同层面上打破自己的誓言,没有能够百分之百遵守最初的约定。
根据道格玛官方网站显示,最后一部道格玛电影拍摄于2004年。
拉斯-冯-提尔毫无疑问是在这方面探索最多的导演,2000年“黑暗中的舞者”,他将音乐从画面里独立出来;2003年“狗镇”,他又将场景虚拟化,这些作品全部是在道格玛誓言之下产生的不同创作灵感。
后来,再也没有人们完全遵循十条誓言去拍摄道格玛电影,但是,这项运动依旧在电影制作领域留下自己的深远影响——
手持摄影、自然光效、声画同步,这些非技术性的表现手段从未消失,甚至成为无数商业电影的运用手段,道格玛95对艺术的思考和追求,以另外一种方式融入当代电影。
“大象”,显然没有百分之百地遵守十条誓约,不算一部道格玛电影。
然而,不可否认的是,格斯从中汲取灵感,尽可能摆脱技术的影响,用最简洁也最原始的方式去捕捉去记录去呈现,真正意义上地打破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界线,重新还原一起悲剧事件的场景剖面。
此时,最粗粝也最原始的画面里,一切表达全部交给剧情和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