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道没有来得及送出的诏令,只能成为被复仇者活命的筹码,再也不是主动送出的进献了。
京口,郗归紧紧握着手中的茶盏,又缓缓将之放在案上。
茶盏与几案接触的清脆响声,像是撞在了她的心上。
她努力做到面不改色,以尽可能平静地语气问道:“这是哪里来的消息?”
南烛微微摇了摇头:“说不上来,但一夜之间,建康、京口,乃至整个徐、扬二州,都传起了这样的讯息。百姓们口口声声说着寿春失守之事,为郎君的牺牲而悲痛不已。街巷之间,甚至已有百姓自发地为牺牲的将士素服送终。”
郗归用力闭了闭眼:“北府军士气如何?可有因此而受到影响?京口民心又如何?”
南烛的眼圈有些红:“将士们悲痛异常,徐州百姓亦无不惊痛,民兵群情踊跃,争相请战。”
郗归接着问道:“流言只说了兄长,却未提及刘坚?”
南烛略顿了顿,回忆之后,确凿地答道:“是。”
郗归抿了抿唇,一边按揉额角,一边琢磨着这不知是真是假的传言:“这流言本就来得异常,更何况,以刘坚的性情,真要到了城破人亡的危急时刻,必会身先士卒,与寿春共存亡。他也是这几年江北抗胡的得力战将,不至于寂寂无名,流言怎会不提及他的姓名呢?”
“您的意思是?”南烛因郗归的提问而冷静了几分,开始琢磨这道传言的异常之处。
郗归深吸几口气,让思绪尽可能地冷静下来:“朱庠那边可有传信过来?”
“并未。”南烛沉吟着开口,“迟眉已救出了朱庠的家人,算时间,谢小将军也该到洛涧了,按理说,这个时候,朱庠已经开始反攻北秦了。”
这朱庠原是襄阳的守将、桓氏的部下,当年北秦派出三路大军攻打襄阳,桓氏却做出了“全重江南、轻戍江北、移驻上明”的决策,以至于远在江北的襄阳,在敌军围城的情况下,无法得到有力的支援,最终于一年之后,被北秦军队攻破,守将朱庠也因此被劝降。
朱庠当日审时度势,保留了襄阳守军残余的实力,可却一直无法在北秦军中得到真正的重用,内心更因身为军旅之人,未能保家卫国,却叛投敌营而深感煎熬。
郗归瞅准时机,派人乔装行商,逐渐与朱庠之母韩氏建立了联系,又进一步因韩氏的引荐而与朱庠会面,议定了南北大战中反戈一击的策略。
“当日北秦七万步骑兵急攻襄阳,但求速胜,可朱庠却能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,坚持了一年之久,甚至屡屡取胜,可见并非不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