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百姓来说也是有好处的,既得到了粮食和淡水的保障,周末和节假日好歹也有个可以休闲玩乐的地方。
当然,这桥现在肯定是没法建的,郑毅给阿南德和拿督翁他们画的这张饼,是个至少要四五年才能烙好的,但是他估计,距离日本人打进来,恐怕就用不了四五年了。
如果到时候亚罗士打守不住,但加入城里的马来人能始终坚持跟槟城站在一起,愿意,也舍得跟日本人打巷战的话,至少拖住日本人的难度不大。
要知道历史上的太平洋战场上,从美国大劣势到开始反推,满打满算也就一两年的时间,槟城抗日的时间至多至多也就一年,如果这一年之中亚罗士打能帮他扛上半年,他自己就只需要扛半年了。
如果亚罗士打能帮他扛一年,那槟城就可以免遭战火了啊。
如果注定要战争,注定要死人的话,那这仗,在亚罗士打打总好过在槟城打。
死马来人,总好过死华人。
哪怕是追随着他的马来人。
至于仰光和北大年,自然也有仰光和北大年的发展和管理方式,在内部治理上郑毅充分尊重各地的实际情况。
比如仰光那地方毕竟还是有着近百万的华人的,自然还是要以华人为主,整体管理思路有些类似于一个强化版的英国殖民局,里面的企业基本全是华人和日本人在搞,军队的话和槟城一样,全民发枪,义务军训就行。
而北大年虽说是同样以马来人为主,但毕竟是从暹罗中分离的,距离槟城比亚罗士打可就远了太多了,也不可能承接那么多的服务业转移和工业转移。
再加上那个吴爱华,这个华人又实在是过于特殊了,人家本身的威望够高,只是需要郑毅帮忙而已,
郑毅也不可能信任他,所以虽说北大年也一定会加入南盟,但大家其实更类似于相互合作,互相利用的一个关系。
至于二战以后南盟要如何发展,那就再说了,这主要还是得看战争本身打成什么样。
不过在这个体系之内,槟城肯定是整个南盟的核心这个是毋庸置疑的了,但是亚罗士打,是很有可能凭借与槟城隔海相望的这个距离优势,成为南盟之内仅次于槟城的此核心城市之一的。
而这,还真是他们这一战打出来的。
原本郑毅给亚罗士打的定位是绝对没有这么高的。
而且即使是阿南德这会儿也听明白了,他么这些当兵的人的数量,就是亚罗士打核心工业企业的数量,他们这些马来人军人的功勋和质量,就是亚罗士打核心工业企业的质量。
抢下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6页 / 共7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