乎无可替代。
这条跨太平洋海底电缆线经所罗门群岛引出,向东北方向4700余公里的檀香山铺设,这是极具挑战性的一段海底电缆线。
在檀香山顺利上岸后,分出两股海底电缆线,一股通向旧金山,一股通向中美洲的尼加拉瓜。
整个海底电缆的铺设工程预计5个月时间,在解决高强度钢绞线技术难题后,真正的铺设工作,并不是过于困难。
等到一二期工程结束后,经过实际验证,太平洋海底电缆线能够顺畅的连通,就可以接下来执行三期工程。
那就是从中美洲的马那瓜一路南下,顺着南美洲的海岸线将哥伦比亚,秘鲁,玻利维亚,智利,全都接入全球长途电报网中,最后向南一直抵达巴塔哥尼亚总督区。
由此,实现对中南美洲领地的实时监控。
今后,刚果河公司亦将通过跨大西洋海底电缆线,与王国本土紧紧联系起来,实现朝令夕达,殖民统治的无缝衔接。
那楚国为什么不向西沿着印度次大陆,铺通一条环球海底电缆线呢?
这就牵扯到敏感的利益之争和英国人的小心眼,英属殖民地从来不是开放的,而是专属和排他性很强的海外领地。
别说从家门口铺一条海底电缆过去,就是从家门口捡了一根草,那也请你乖乖的放下来。
英国人可以占便宜,却不能让其他人占英国人的便宜,这就是强盗的逻辑。
楚国规划中的这条跨太平洋海底电缆线,充分的利用了既有线路,从香格里拉岛和所罗门群岛引出,向东北方向至夏威夷上岸,绕过了世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。
且全程都在楚国疆域内,无论从安全性还是时效性,保密性上来说,都属最佳方案。
楚国全球性的布局中,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印度洋了。
最后起航的东非公司遭到了英国人的刁难,艰难的在厄立特里亚站住了脚跟,并逐步拓展空间,向东最远到达吉布提。
没有进一步的大幅扩张,而是立足于现有地盘,发挥华人勤劳肯干的传统,开始在红海沿岸绿洲中大举兴修水利,种植粮食庄稼,以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。
1876年4月12日
跨越巴石河的隧道正式建成,这是继英国泰晤士河隧道之后,第二条采取盾构法修建的过河通道,进一步密切了市区两岸的联系。
楚王郑国辉出席了开通剪彩典礼,并发表了振奋人心的讲话。
随即宣布
巴石河第二隧道即将择日开建,这将作为马尼拉1876年十大城市建设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3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