逼的沙皇不得不放弃大多数战争利益,只是将克里米亚战争中损失的地盘夺了回来。
原本赢了10块果,最后只拿回了两三块果。
从始至终,德国没有对沙俄的军事行动进行有利声援,德国宰相俾斯麦自称是“负责任的中间人”,主持了令沙俄利益大幅缩水的《柏林条约》。
对于这样的一个盟友,沙俄感受到了深深的背叛,结盟半天结了个寂寞。
是不是只有德国遭受入侵时,才能达到促成“共同防御”的军事条约启动条件?
如果那样的话
签署这样一个三皇同盟条约,只是单方面的付出,对沙俄有何真正的益处?
一想到这些刚刚发生过的国际大事,楚王郑国辉嘴角就忍不住浮现一丝微笑,太特么有意思了。
德国人的脑子都能耍的沙俄团团转,怪不得沙俄几百年来,在英国佬的面前净吃亏,处处缚手缚脚。
脑子不好使,干使蛮力他没用啊。
沙俄人就是典型的记吃不记打,在第9次俄土战争(注:即克里米亚战争)中吃了大亏,在第10次俄土战争中又吃了大亏。
融不进的圈子硬往里凑,沙俄皇室一直就在吃这个大亏,但初心不改,妥妥的舔狗角色。
正是看清楚了这点,楚国王室与欧洲的那一堆王室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,有联系,但联系的不多。
主要是基于经贸和国家往来的需要,没什么特异之处。
楚国的主要利益都在南洋周边地区及日益繁忙的欧亚航线上,次要利益在于维护太平洋航线上。
只要不触及自身利益,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纷争不大关心,也包括现在计划瓜分非洲的狂欢盛宴。
去瓜分呗,反正和楚国没多大关系。
如今是一门心思求发展,持续稳定的安置华人移民,深化对现有地盘的掌控力,不断的夯实王国基础。
厚积而薄发,说的就是当前的政策核心要义了。
打铁还得自身硬,楚国希望通过埋头发展,在经济领域追上并且超越法德等欧洲强国,这是当前最切实的目标。
从目前情况来看
在3~4年内追赶并且超越法国总体经济规模,应该有相当大的把握,毕竟楚国占据着明显的人口优势。
人均收入赶不上法国的水平,但总量超越还是有把握的。
追赶德国的经济总量有些困难,自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后,50亿法郎的巨额战争赔款注入德国经济体系内,直接促成了德国经济的原地起飞。
工业化进程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4页 / 共5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