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监军、巡按,乃至在京科道参他一本,弹劾他冒饷贪污,恐怕就要倒大霉。
另造专册就要涉及人员的点校。可无论是他,还是他手下的北方军官都不想去和南方的官员协调。说不定半天下来鸡同鸭讲,最后还得靠文字沟通。
但上面要非要他们配合,侯世禄也就只能配合。推来诿去,差事还是落在了他自个儿的身上。谁叫他官儿大呢。
“童副将,经略的命令是优先满足贵部的需求。所以我先给你营两千人半个月的口粮。册子上我也这么记。但贵部究竟有多少食粮人还需要验核,我想找个时间,去贵部的营地里校点一下现有的兵员。”侯世禄尽可能地放缓语速道。
“好啊。侯镇帅挑时间就是。”童仲揆虽然是南京人且长期在四川任职,但也不是听不懂北方话。毕竟他再怎么也得去北京向兵部和都督府述职。
“事不宜迟,明天一早如何?”侯世禄倒是不怎么听得懂童仲揆的南京话,不过他倒也能从童仲揆微笑的表情和慈缓的语调中听出赞成的意味。
“当然。”童仲揆朝身后的亲兵招手,亲兵立刻递来了一个包裹。“这是石砫营分驻威宁的名册拓本。您可以先看看。”
“好。”侯世禄开始喜欢这个南京老头儿了。
侯世禄接过包裹,正准备打开。便有一个守城兵急匆匆地进到衙门,大声喊道:“报!”
侯世禄停下动作。“怎么了?”
“有人来报首功,三个。”士兵回答道。
“这么快?”侯世禄看向童仲揆,脸上写满了惊讶。
明末的辽东局势非常复杂,尤其是辽北这个嵌在蒙古和后女真之间的突出部。喀尔喀诸部、叶赫部残党、建州部以及小规模的明军,都在这一块儿活动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