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肃身为司徒王朗之子,又是随行驾前的侍中。
以王肃为使者,可谓公私两便。
这种事情上,曹睿从来不吝惜与人方便。
而王朗的薨逝,又代表着大魏空出了一个三公之位,而且是排在第二的司徒。
回程的路上,司马懿不住的思索着。今日在定军山下,皇帝与王肃轻描淡写的几句话,不知又将给大魏的格局带来多大的冲击。
至于司徒的位子,司马懿还是有自知之明的。无论是出于年龄上的考虑、还是出于朝政的平衡,都肯定轮不到自己身上。
那还能由谁来做?
九卿六部里面,年龄最长的也就只有卫觊、和洽、常林、董昭四人了。
卫觊的民部尚书刚做了没满一年,和洽和常林又与陛下往来甚少,算不得什么近臣。
莫非要落在董昭的头上??
司马懿猜测董昭是有道理的。董昭以卫尉之身,居西阁协理天下军务,从实际上成为了朝廷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。
与此同时,曹睿也在考虑着司徒的职位。
并非人走茶凉,而是朝廷制度、不可或缺。
人事即政治,司徒之位的确无法空着。
与司马懿出奇的一致,曹睿的脑中也浮现着董昭的身影。
但想着想着,曹睿却敏锐的发现了一个问题。三公死后,一定要增补其他人履职吗?
六部尚书以及九卿都是有实职的,可三公却没有。
同样是三公,王朗、华歆二人都只是在朝会上露个脸,或者牵头组织一下修律这种事务。
自汉末以后,三公坐而论道、在国家政事中并无半分权柄,只不过作为朝中老臣的象征,坐镇朝中罢了。
若是借着这个机会,让三公死一个少一个呢?
曹睿只是这样想着,却并未与任何人说起。
直到第二天,侍中辛毗从长安出发、抵达了汉中的沔阳城。
寒暄了数句,又细细问过了关中各处的情况后,曹睿将心中所想之事,与辛毗说了一二。
侍中是内臣,办公地点也在宫内,与外臣并不相同,在这个时代更像是皇帝的私臣。
因而曹睿与辛毗沟通的时候,也没有半分顾虑。辛毗捋须不言,想了许久,方才拱手言道:“陛下,臣以为三公还是要有的,不应缺员。”
“为何?”曹睿追问。
辛毗从容答道:“朝中不能只留做事的人、也应该留着不做事的职位。”
“三公虽然并无琐事庶务,但国家每临疑难之时,却可以借助三公的持重来稳定朝局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4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