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,也不是团队基础,而是在认知层面,在理论层次。
理论层次的碾压,那是最翻不过身的……
吴轩奇张着嘴,顶着一副清秀的脸庞,如同一个小孩一样地呆滞住了。
方子业退了几步,问道:“奇哥,我说的有问题吗?”
吴轩奇下巴轻轻一颤,答非所问:“子业,你是不是还打算,将骨科的基础实验,从整体的医学基础实验框架中搬离出来,另行一脉?”
吴轩奇的理论积累还有学识积累,也不是吹出来的。
盛名之下无虚士。
吴轩奇号称天赋在同济医院里登顶,那可不是其他的师兄弟们和段宏教授特意捧杀他吴轩奇。
目前的基础科研,可以说是欣欣向荣,但也可以说是混沌一片。
因为所有的基础实验,其耗材、实验步骤,基础理论架构,实验论证的方法都是类似的。
一样的细胞在培养皿里培养,一样的划痕实验,一样的侵袭实验,一样的跑wb等……
可在人体内,不同的器官,所属的病种在功能、解剖组织层面都不相同。
在基础科研的时候,利用同样的路径去开拓,自然是相对不严谨的。
这个局限性大家也都知道!
就好像,原本的现代医学就只有内科和外科一样,如今已经分发了数十个不同的专科,接近两百个不同的亚专科。
只是想要打破“一统化”的局面,需要打破的桎梏太多太杂太乱,绝非一日之功。
吴轩奇并非是普通的人才,他在分析一个人的科研思路的时候,可不仅仅只分析其先进性,开创性,还有系统性的结构。
方子业所展示的内容虽然不多,可吴轩奇不得不往这个方向去大胆思考!
“吴哥,你这是强行给我画饼还是给自己画饼呀?”
“虽然这个方向我也有考虑过,也不敢正式地将其立为长期目标。”方子业道。
方子业很冷静,不会因为吴轩奇的一两句话冲一冲,他就真的往这个方向走了。
这种研究好当然是好。
手搓核弹的科研价值和战略意义更大!
一旦开发出来,单兵作战能力近乎无敌,可它现实么?
“但子业你已经破局了!”
“我就说你怎么不愿意往程教授的微型微型循环仪改良的方向去钻,原来你是有更好的方向。”
“这样想起来,其他专科的事情,的确不如我们骨科的课题更重要。”
“挺好的!挺牛的。”吴轩奇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,却未有热切的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5页 / 共10页